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¹
毛主席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是对物质变精神的十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
如何理解呢?
(1)物质变精神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物质变精神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直接变成了精神,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了看不见摸不到的观念,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在头脑中客观物质变成了主观精神,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一个人如果不从事实活动,与客观外界不接触,闭目塞听,是无所谓认识的。物质变精神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条件。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物质变精神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呢?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和外界接触,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在头脑里引起的感觉、知觉、印象就是感性认识。比如我们去工厂调研,听了一些情况介绍,与工友一起参加了劳动,对工友所处的艰苦环境和痛恨资本家的精神面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但不深刻,还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想,它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去工厂参观后,根据留下的印象和各种介绍,经过思索,更加明确了阶级斗争这个概念,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资本家的富有,靠的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还由此推论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实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深入阶段,其特点是抽象的,深刻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如何呢?
毛主席说:“理性认识依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们的头脑进行抽象和概括不能离开具体的东西,所以,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理性认识。比如,广大工人给资本家干活,受尽了剥削压迫,而资产阶级却不劳而食,作威作福。工人们对阶级剥削、阶级压迫,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有很深的印象。因此,他们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教育下,经过倒苦水,挖苦根,算剥削账,就能很快认识到,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工人受苦不是因为“命穷”,而是因为没有掌握政权,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条主义者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只知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经验,割裂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的“唯理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題,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要自觉地改造世界,只凭感性认识不行,必须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种地要获得丰收,就必须懂得庄稼生长的规律;做工开机器要胜利完成生产任务,就得懂得机器的“脾气”,了解工艺规程;我们搞阶级斗争,要有力地打击阶级敌人,就得掌握阶级斗争的规律性和它的新动向、新特点。认识了必然才能得到自由,取得改造世界的主动权。感性认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毛主席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又说: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要抓住它的实质”。劳苦大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可贵。但是,还要注意学习革命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毛主席教导我们:“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经过头脑加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得到正确理论;一种是经过头脑加工,歪曲了事物的本质,产生了错误的思想。
正如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反映本质,获得正确的思想,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是因为现象是本质、规律的显现,我们掌握的感觉材料越丰富,越真实,就越能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毛主席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要取得丰富的感觉材料,必须勤于实践,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如果不实践,不调研,抓住一星半点的感性材料,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东西,就进行抽象概括,非得出错误的结论不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第二,“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在感性材料中,有本质的主流的,有非本质的支流的;有典型的说明问题的,也有不够典型的次要的;有显现本质、和本质相一致的现象,也有歪曲地表现本质的假象;有从这个角度反映本质的,也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本质的等等。如果只实践不总结,只调查不研究,即使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罗列一大堆表面现象,拼凑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条文数字,仍然不能反映本质。要透过现象反映本质,还必须进行“科学的抽象”。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要自觉地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去粗取精”就是从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中,经过分析比较,把最反映本质、最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出来。比如,我们平常作总结时,用典型事、典型人、典型话和必要的统计数、百分比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就属于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有两层意思:其一,就是对材料进行鉴别,分清真伪,去掉虚构的部分,去掉错觉,保存真的。其二,就是把真象和假象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揭露假象背后的本质。
“由此及彼”就是把片断的材料联系起来,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
“由表及里”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十六个字是相互联系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要是选择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及彼”,把各种感性材料进行联贯起来的思索,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最后达到“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毛主席提出的这十六个字,精辟面严密地阐明了分析综合的科学方法,深刻而通俗地揭示了人们的思维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