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路线错了,卖国就会成为一门被“正确”路线所庇护的生意。历史上,前苏联的崩溃便是如此惨痛的教训。那些站在权力高层的“商人”,利用国家资源和民族财富,巧妙地将一切抛售给外资。无论是国企的贱卖,还是社会财富的外流,背后隐藏的,正是一条被美名堂装饰过的路线。而对于那些在文化领域吹捧“伟大领袖”并顺应外来文化的文人,他们的地位和财富,往往也正是建立在这一条路线的支持上。
若将眼光从苏联转到今天,我们是否能看出一些微妙的相似之处?从上到下,一些人开始精心构建“爱国”的表象,似乎一切都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然而实质上,却让卖国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甚至“合法化”的生意。高层卖国,赚的是大钱;而那些抹黑先烈、贬低革命传统的人,赚的是小钱,赚的则是流量。
就像农夫山泉事件中的隐形卖国,虽有一些人敢于发声,揭露背后的丑陋,但更大的问题却远未得到关注。为什么这些事件背后的核心问题没有受到更广泛的舆论关注?为什么我们主流媒体宁愿集中火力批判一些表面现象,却忽略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难道“法治”真的只是一纸空文?当“依法治国”的目标不再是保护人民,而是保护那些不负责任的投资者和利益集团时,法律是否还能够称得上公正?
问题远不止于此。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所谓的“民营企业”,实际上背后是外资控制和买办利益的庇护所。在一些国家的市场渗透下,我们的基础产业,甚至是关乎民生安全的领域,如水电、食品等,逐渐被外资所垄断。问题是,这些企业背后本应属于人民的财富,却在一些人手中沦为外国资本的工具。
看看联想的柳传志,他公开质疑华为,“如果华为跌下来,将会很惨”,这话说得让人心惊。不禁让人想,难道那些真正有梦想、有责任心的民族企业,注定要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被牺牲掉吗?华为坚守的理想和任正非的低调,却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象征。一个民族,如果不敢正视自己的责任,甚至把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一生的人作为竞争对手,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就真的堪忧了。
今天,我们还在迷茫于改革的口号,却忽视了改革背后可能隐藏的陷阱。一个社会,如果将“卖国”当作一门生意,如果高层的决策者把国家的资源出卖给他国资本,而低层则将“爱国”变为流量和话题,那么,我们距离那些“亡国”的前车之鉴,又有多远?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舆论的风波,更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审视这些问题,避免历史的重蹈覆辙。
在这个时代,卖国不仅是可耻的,它已经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生意。一旦路线错了,卖国就不仅仅是背叛,它将变成一种生意,一种能够通过“正确”的路线得到保护的生意。那么,谁还敢谈什么公正和法治,谁还敢说什么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