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原标题:网传南开大学设夫妻寝室 校方回应:属实 但有条件

又到一年开学季,很多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寝室和室友分配,通常来讲都是随机分配的。但近日,南开大学推出“夫妻宿舍”引发网友讨论。

 

近日,网传#南开大学推出夫妻寝室#,引发网友热议关注。

对此,17日南开大学学工部工作人员称,学校是有这项政策,申请条件必须已婚夫妻,双方都必须是本校在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

事实上,南开大学推出“夫妻宿舍”的宗旨是“恋爱不异地,学生夫妻宿舍为你营造贴心二人世界”,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能爱情和学业两不误。

另外,“夫妻宿舍”是有要求的,两方必须都是南开大学的学生,并且已经结婚且有结婚证,在申请材料中也写明学生需要提供结婚证原件和复印件,而且这项服务只提供给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悉,夫妻宿舍的一年的费用是2400元,折合每月只要200元,这个费用相比较于租房低太多,学生们纷纷拍手叫好,认为学校的这一决定很人性化。

来源:中国网教育

原标题:兰州交大一名研究生在校园内遇害 学生:想为家长提供帮助,被威胁取消毕业证

 

兰州交大一研究生校内遇害,受害者父母躺在学校门口讨要说法

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席秦岭 图据网络

8月31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报料称:兰州交通大学一名研三学生,被人刺死在学校宿舍楼下。多名兰州交大在校学生向封面新闻记者证实,确有此事。学生们表示,嫌疑人为校内小卖部老板的儿子,常在小卖部看店,学校很多同学都见过他。

据兰州交通大学在校学生介绍,等了几天没等到结果,8月27日,遇害学生家属来到学校,但被门卫挡在校门外。曾有学生想要为受害者家属提供帮助,但随即被学校相关人员带走,并被威胁“取消学位证和毕业证。”

在校门口坐了5天后,8月31日中午,受害者家属被学校带离。

研三学生校园内遇害

受害者家属被拒学校外

在接受采访时,遇害学生父亲杨先生表示,事发在学校宿舍楼内。当时,儿子提着水进入宿舍楼,嫌疑人在他身后藏着。事发后一个多小时后,他接到校方的电话,最开始,他还以为是诈骗电话。

杨先生叫妻子给儿子打电话,第一次打通没人接,第二次是派出所的民警接了电话,他这才意识到不对。随后,一家人立即从老家赶往医院。到医院后,医生对他说,儿子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杨先生表示,事情发生后,家属一直在等学校处理,但他们等了10多天,也没等到一个结果。

遇害学生表哥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表弟在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读硕士,今年研三,即将毕业,还有一个处了6年的女朋友。

兰州交通大学在校学生小张告诉封面新闻记者,8月18日晚上10点多,留校的他听到消息说,有一名研三的学生被人杀害了。但此后的七、八天里,他们就再也没听到过这件事的消息,直到8月27日,受害者家属来到学校。

“那对夫妇就拿着花圈,坐在校门口。”小张说,8月27日,受害者家属来到学校,但被学校的门卫拦在了外面。当晚,有一名学生上前向被害学生家属说,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不过,该学生随后便被学校保卫科的人带进了值班室。

据小张介绍,当时,学校保卫科有七、八个人站在门口,如果有学生想要靠近受害者家属,轻则被呵斥,重则被带进值班室。

“被带进值班室的学生,大概一个半小时后被放了出来。期间,他们还问那个学生,你学位证、毕业证是不是不想要了?”

在校学生称多次见过嫌疑人

学生发帖被要求删除

“当时没几个人知道这件事。” 兰州交通大学在校学生小王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事情发生后,大家并不知情,只是有一小部分人通过微博、贴吧等看到一些零零散散的消息,但随后,相关帖子就都被删除了。

一开始,大家还不相信有这事,直到受害者家属来学校后,消息才传开了。“后来班级群里就不准讨论这件事情,大家只能私下谈。”小王表示,他们很多同学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和这个事件相关的信息,不久之后,就有人打来电话,叫他们删除。

小王说,当时,受害者家属来到学校后,没能进入学校,后来在校学生也不敢和家属说话,只能点外卖给家属。“他们就一直睡在校门口,也没人管。”

多名兰州交通大学在校学生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案嫌疑人,是学校内公寓楼下,小卖部老板的儿子,看起来大概30岁左右。

小王表示,受害学生住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公寓,他也曾在那个公寓楼下的小卖部买过东西。他回忆,嫌疑人时不时还会帮父母看店,许多同学都见过。

对于网上传言,嫌疑人有精神疾病的说法,小王表示,平时嫌疑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

学生家属被带离

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8月31日,封面新闻再次和遇害学生家属联系时,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小王说,8月31日中午,他看到,守在学校门口的遇害学生家属被带离了。目前,他们接到的通知是正常开学、正常报到。而据校方安排,学生将在9月3日至9月8日期间,分批次返校。

据媒体报道,8月31日上午,兰州市公安局安宁西路派出所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确认了兰州交通大学有学生被害的消息,嫌疑人在案发后就被控制。

同时,兰州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向媒体表示,嫌疑人是校内一小卖部店主之子,对于嫌疑人何日因何事进校,校方正在调查中。封面新闻记者多次尝试联系兰州交通大学了解相关事宜,但电话一直未被接通。

9月1日上午,兰州市公安局安宁西路派出所民警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相关情况暂不能解释。

又到了保研申请季,每年都有同学来咨询我关于如何申请计算机博士的问题,我基本上都会和他们单独聊上半个小时甚至更久。自从成为青椒一枚,这样的对话变得尤其多。来找我咨询的都是成绩和各方面极其优秀的同学。然而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惊讶地发现很少有人对“我适不适合读博”这个在我看来头等重要的问题给予过认真的思考。

很多优秀的同学(特别是清北的)觉得毕业以后读博是顺理成章的人生下一步。这种追求升学的惯性让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做出了人生中一次足以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我见过太多读得极其悲惨的PhD:精神崩溃,心态失衡,身体垮掉,一事无成。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篇劝退贴,向正在考虑读博的同学们发出“灵魂拷问”: 你真的适合读博吗?

为了帮助大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画了一棵决策树。想要读博的同学不妨走一下这棵树。

Goodluck!

——张焕晨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士

卡内基美隆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助理教授

图注: 一棵不完整的读博决策树

你真的适合读博吗?

文 | 张焕晨

原载 | 知乎

转自 | 历史研习社(ID:mingqinghistory)

关于本文的说明:我是计算机专业的,文中的观点和描述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专业,尤其是文科。本文中的观点均源于我的个人经历和观察,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教!

I LOVE doing research

博士的唯一工作和任务就是做科研,没有人会在意你博士期间上课的成绩。如果你并不热爱科研,千万千万不要读博。你可以想象一下在5-6年的时间里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有多痛苦。你可能会说“我怎么知道我喜不喜欢科研呢”?

首先,如果你之前都没有尝试过科研,读博这件事你最好想都别想,除非你是个赌徒。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真的对科研怀有热情,所以你赌赢的概率很低,而赌输的代价(e.g., 身心健康,机会成本)却很大,you do the math.

假如你有过科研经历,却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做研究,那么十有八九你不喜欢,或者对它无感。这种情况最好也不要轻易读博。

你说科研这个概念太抽象,自己真的判断不了对它的感觉,那我就帮你分解一下。一个博士日复一日基本上就干四件事儿:看paper、写代码/推数学 (比例取决于具体方向)、写作、交流。如果你对其中任意一件事情比较排斥,这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信号。这里最容易忽视的是交流。假如你不擅长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一想到public speaking就腿肚子转筋,那么你的读博历程会相当挣扎(虽说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慢慢培养的)。

总之,是否对科研有着执着的热爱是决定你要不要读博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I absolutely want to be a college professor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劝你先冷静一下。先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大学教授是一份怎样的职业吗?你可能会说大学教授多好呀,有身份有地位,收入也不错,上班时间自由,平时教教书带带学生,还有寒暑假。

如果你觉得大学教授是一份惬意的享受生活的工作,那可大错特错了。收入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谈,这里我想说的是,大学教授是一份非常非常辛苦的职业。

几乎所有顶尖大学的计算机教授都处于 insanely over-subscribed 的状态,每天有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处理,同时又要保持自己在专业视野上的领先:科研这东西没有尽头,不进则退,而且很多老师还有跟科研紧密相关的创业项目。

所谓的寒暑假和灵活的工作时间都是扯淡:大学教授根本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都是自己的活儿,难道还摸鱼不成?举个例子,我在CMU的导师之一 Andy Pavlo 每天的午饭都是一个苹果加一些小饼干,一边工作/开会一边吃。我说你为什么中午永远吃这些呀?他说因为这样就不用花精力思考中午该吃什么了……

还有一次我和我们系的 Mor Harchol-Balter 教授聊天儿,我问她一般晚上都干嘛,她说她每天回家吃完晚饭以后工作4个小时,然后睡觉。我就不过多举例子了,大家感受下就好。小时候总觉得”为科学献身“是说大话,现在看来真是未必(本人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惭愧)。

那我为什么还是选择做了大学教授呢?我又不是自虐狂。除了我本身就喜欢科研和教书外,最吸引我的是能一直和一群最优秀的年轻学生混一起,和他们一起保持一种喷薄欲破晓的朝气。还有一点,我引用一下我们姚先生的话:大学教授是一个最”自私“的职业,因为你工作的所有成果和荣誉都归你自己,你永远给自己打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到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这种逐渐积累,“打怪升级”的成就感也很吸引我。

所以,大学教授这个职业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你想的那么光鲜亮丽,no pain, nogain.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大多数博士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都想着毕业以后做大学教授,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毕竟好大学就这么多,僧多粥少。

我觉得有目标是好事,可以让你的博士生涯更充实,但科研的成败也有很多运气成分在里面,过分死心眼儿容易伤到自己。所以,如果你读博士的唯一目的是做大学教授,我建议你冷静冷静,先好好了解一下这份职业,然后结合现实做一个理性的判断。

姚期智先生

Money is important to me

在讨论读博这么崇高的事业的时候谈钱也太俗了吧?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可以直接看下一个问题了。我猜大部分人不会这么想,有多少人能“视金钱如粪土”?所以,如果钱对你很重要,请慎重选择读博。

我曾经听一个留学生说,读博能挣不少钱呢,每年减免的学费和发放的生活费差不多得小十万美元,不少啦。我想大家都看出来了吧,他显然不理解什么是机会成本(话说这种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满足真的不好吗?跑题一下)。尤其是在计算机行业,机会成本大得惊人。

简单算笔账,我们姚班的本科毕业生找个年薪五六十万RMB的工作应该是轻轻松松,年薪一两百万的也大有人在。这样五、六年下来,算上升职加薪,怎么也有个大几百万甚至一千万了吧?在美国也差不多,在大厂好好工作个五、六年,年薪三五十万美元不是梦。所以读个博士基本上亏出去了一套豪宅。

你说我读博是在投资,是为了在未来把读博期间亏的钱挣回来。那我告诉你,挣不回来的。

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

(1)假如你毕业以后去大厂,你的起点可能会比本科/硕士生高1-2个level,那又怎样?你的同龄人早已在行业里积累了5,6年的经验,现在可能已经是你的顶头上司了。除非企业脑残,在升职的时候设置学历天花板,不然你哪有翻身的一天?

(2)假如你毕业以后做大学教授,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在计算机行业里选到了那个最不挣钱的职业。

(3)假如你毕业以后去创业,你能不能干成和有没有博士学位没关系,我反而觉得有行业经验更重要。好了,现在你还觉得有多大可能能把亏的钱赚回来?

所以,读博不是为了挣钱或者是未来挣大钱。读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如果有一大家子人等着你挣钱改善生活,那还是别读博了吧?有时候理想和自由在责任面前不堪一击。

I can deal with extreme stress andcompetition

先说一个残酷的事实,博士生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要远大于普通人。如果你没有一颗抗揍的强大内心来应对时常出现的巨大压力和竞争,为了自己的健康,请慎重考虑读博。

读博的压力通常来自你的导师和身边的同学。

先来说说导师,国内其实这方面压力还好,因为导师一般没有什么办法能把你开除了,顶多让你延毕。

国外就不一样啦,我身边的同学因为工作态度或效率达不到导师的期望被直接fire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AP的组里(但绝不是仅限于AP)。这也容易理解,AP通常经费有限,又有沉重的tenure压力,本来就招不了几个学生,要是组里再养两个闲人,基本上就等着tenure不过卷铺盖走人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把你fire了然后明年重新招靠谱的。而且这些AP一般要求很高,他们会拿自己PhD时候的工作效率和你做对比,然后纳闷儿为什么他觉得三天就能搞完的东西你一个月还没做出来。所以,面对导师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笑里藏刀的push,你能说你不慌?

话说回来,来自导师的压力还是其次的,读博真正恐怖的是 peer pressure. 我觉得 PhD program 其实是个挺“变态”的组织,它把最聪明最勤奋的一批人集中起来,然后比一比谁更聪明更勤奋。

我在 CMU 读博的时候经常遭到身边各种奇人异士的暴击:有人每天只需要睡4个小时,有人为了赶deadline可以literally连续两晚上不合眼,有人一说话你就能感觉到和他的智商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更不用说系里各种奥赛金牌满天飞(有个波兰同学博一开学直接送了我一本他自己编的已经正式出版了的 IOI 教材,我硬着头皮翻了一下,连题都看不懂)。

我的 officemate 有个印度小哥,跟我一年进来的,我们同一个老板但不同方向。在我一篇论文还没投出去的时候,他已经连续两个学期分别中了 SIGCOMM 和 NSDI(都是计算机网络方向的顶会),都快能毕业了。组里有如此神人,让我博士头两年始终觉得自己快要被fire了。另外,去参加conference的时候,看着同龄人一篇一篇地发表成果,自己却还一事无成,难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如此强大的 peer presure 下,能抗住压力,心态不崩,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信地向前,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I'm OK with being judged all the time

进入学术圈就意味着你踏上了一条不断被人 judge 的不归路。当然这里的 judge 包含同行大佬对你工作和个人的赞赏,但大多数时候迎接你的是冰冷的批评甚至是不屑的傲慢。这其实挺符合科学那种冰冷的女神范儿的气质。

科学是很保守的,它的一大核心精神就是怀疑一切。你看每年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计算机界的图灵奖)通常都是颁给二三十年前的科研成果。为啥呢?因为在这期间这些成果会遭到同行反复的批评和挑战,没有个二三十年,科学共同体是很难一致认可它的价值的。

大佬们尚且如此,作为食物链底端的小博士,被人无情地 judge 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很多博士最怕的就是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的时候被人给问倒了,这种时候也只能尴尬地打个圆场然后灰头土脸地下台。有时候甚至是你自认为很得意的成果也会被同行大佬喷得体无完肤,我想被拒过 paper 的人都懂吧?

曾经在一个小型的(大概几十个人)学术交流场合,我一个 CMU 学长的 presentation 直接被某大佬无情打断,只见该大佬嘡嘡嘡列出三点理由说明我这个学长做的实验是有问题的,然后毫不留情地把人给轰下台了,让他不要在这儿胡说八道?!我在台下简直看呆了,估计那个学长当时就得去看心理医生。

即使你的 paper 幸运地在顶会发表,你以为对你工作的 judge 就结束了吗?No. 除了正面被怼灌水或者结论不对,最犀利的 judge 莫过于压根儿没人看你的论文。事实上,能被大佬喷说明大佬还花时间看了你的论文,最惨的是你的论文无人问津。这种“礼貌”而无声的 judge,会让你忍不住怀疑自己花了这么大力气到底 accomplish 了什么?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读博就是一个不断被同行前辈 judge 的过程,从你申请开始,到你做的每一项工作,发的每一篇 paper,做的每一次 presentation,再到你毕业以后找工作(尤其是找教职),你获得的绝大多数成就都是同行认可的结果。

如果你有一颗玻璃心,受到批评或冷遇就容易情绪化,那你可能不太适合读博。从同行的judge 中提取出有用的建议,过滤掉无效的情绪发泄,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自信(注意,是自信不是自负),此方为正道。

I need a clear target and immediatefeedback

有谁会不喜欢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喜欢打游戏,因为在游戏里,你的每个操作都能得到最为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你一个技能放出去,立马就能看到敌人掉血;即使没打中,这也是一种 feedback. 游戏把我们的生物本能拿捏得死死的,对于能给我们 immediatefeedback 的东西,我们就是觉得爽。

但很可惜,读博这件事完全站在了上述的对立面。首先,读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这个工程却有一个极其模糊的目标:发现一些新的知识并把它写出来。而在发现新知识的漫长过程中,很少会有像样的反馈和成就感。有可能你辛辛苦苦工作了几个月甚至更久,却发现自己当初的 idea 根本不 work。没办法,科研就是这样无法预测。

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个高水平的好导师,你可能会少走很多这样的弯路,但导师难免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不过好的导师不会那么计较成败,而是会一直陪伴你,关注你能力的成长。当然,如果你遇到一个平庸的导师,你很可能不幸成为炮灰,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所以在读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被困在了一个大雾弥漫的荒原上,没有人告诉你你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离走出去更近,没有地图,没有进度条,只能硬着头皮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打了再多鸡血的人置身于这种目标模糊又没有反馈的环境中也容易失去动力。

我们太习惯了应试教育所暗示我们的逻辑: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只要努力,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这样的教育背景让我们很难接受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当你拼命工作却发现没有回报甚至是在浪费时间。

很多人认为学习成绩好的人应该去读博,它们确实有关系,但本质上是两码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般会做题,会考试,会写大作业。可大作业和科研项目完全是两个物种。大作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首先,你有一个明确的要达成的目标并且你知道它一定能成。其次,大作业一般都有具体步骤和 checkpoints,这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度条。你可别小看了这个进度条的作用,它让你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项目进度中处于什么位置,离终点还有多远。所以,做大作业和做科研完全是两种心态。这其实是一个直博生从本科过渡到博士最大的挑战。我个人花了两年时间才完全适应。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大作业型”选手,你也许会成为某些导师得意的劳动力,但你永远无法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如果这样,读博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I work 9-5 Monday-Friday

如果你这样想,要不还是去考公务员吧?

除非你是神人,正常情况下,每周40个小时对于读博来说是在开玩笑。虽然读博一般不要求你在固定时间去实验室/办公室坐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但是巨大的工作量始终在你面前摆着。想要成为你研究的小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你必须在精力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倾其所有。

还是举我上文提到的那个 officemate(印度小哥)的例子,他每天工作16+小时,几乎天亮了才睡觉,然后中午来学校开始工作,周末也一样。有时候晚饭我们会一起出去买个 Subway 回办公室吃,我吃的时候在看NBA,他在看 talk. 我问他说你不累么,不需要休息一下?他说对啊,我代码写累了,看个 talk 休息一下。我当时一口三明治差点喷他脸上。不过后来我其实遇到过不少把看 talk 当成休闲的神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种朝九晚五的想法还有一个天真之处,就是认为你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这其实不太可能,起码我做不到。试想,当你有一个 idea 想到一半想不清楚,或是有一个证明死活推不出来,亦或是有一个 bug 没修好导致看不到实验结果,你能到点儿就下班,和朋友开开心心出去浪?这心得多大。

读博不是一种单纯出卖劳动力,下了班就可以完全不想的工作。读博所经营的是你自己的career,如果你自己都觉得无所谓,不去主动承担责任和压力的话,结果应该不会太好。更何况科研永无止境,你永远可以更进一步,所以你几乎没有机会说“我真的做完了”,只有不断向前。

怎么样?你走通了这棵读博决策树了吗?如果你“通关”了,那么恭喜你,至少我觉得你准备好读博了。不过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只是一棵我自己画的*不完整*的决策树,还有很多我在写这个 blog 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值得你认真思考。Again, pursuing a Ph.D. is a huge commitment. It never hurts to putsome extra thought into it.

写在最后

我写这篇 blog 的目的是想告诉正在考虑读博的同学,千万不要低估读博的代价。

我作为高校老师,是多么渴望像你这样优秀的同学加入科研的队伍。但我希望大家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读博是很辛苦的,也许有一天,当你被这个过程折磨到筋疲力尽甚至绝望的时候,希望你能想起这篇 blog,然后对自己说:I'm not alone.

THE END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卓 侯荣

  编者按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纪检监察工作责任重大。中国纪检监察报即日起陆续刊发“年中看进展·记者调研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实地调研,反映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部署、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敬请关注。

  四川省纪委监委有序推进向省管高校派驻纪检监察组试点工作,推动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图为该省纪委监委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纪检监察组聘任特约监察员强化外部监督,确保执纪执法权受监督、有约束。陈曦 摄

  暑期将至,四川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园里青竹幽幽,绿树成荫。7月13日下午3点,学校竹园旁新建的警示教育室内,一场气氛严肃的警示教育活动正在进行。

  “今天主要向大家通报近期我们查处的某二级单位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请大家引以为戒,及时自查自纠,做到规范使用、严格管理。”四川省纪委监委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雷超通报的典型案例引人深思。公开通报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纪律规矩成为“硬杠杠”,在该校已成常态。今年以来,该纪检监察组已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警示教育129人次。

  今年以来,按照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部署,四川、天津等地积极推进省级纪委监委向省(市)管高校派驻纪检监察组试点工作,不断强化派驻监督作用,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地生根

  曾经一段时期,高校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高校纪委形同虚设,存在不能监督、不会监督、不愿监督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相关问题后,四川在全省省属本科高校开展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省纪委监委向28所省属本科高校派驻纪检监察组。

  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首先要强化党的领导。“改革中,我们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督促高校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督促高校党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川省纪委监委组织部副部长何健贤说。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成都理工大学在开展校内巡察中发现,某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与院长不团结,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巡察组指出该问题时,该学院党委书记予以签字认可。然而,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大会上,当校领导严肃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该学院党委书记却矢口否认。

  “这是对校党委巡察工作的公然抵制,如不严肃处理,校党委的威信将受到影响。”驻成都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文说。纪检监察组对该学院党委书记给予书面诫勉,指出问题要害,并督促改正错误。

  针对部分高校公职人员纪律规矩意识淡薄的问题,今年以来,四川省纪委监委探索深化纪律规矩教育,印发《省属本科高校纪律规矩教育工作方案》。各派驻高校纪检监察组分别对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学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专题辅导,通过纪律规矩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巡视整改和日常监督有机融合,着力营造高校明纪知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为不断提升派驻监督效能,天津在15家市属高校开展派驻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市纪委监委加强对驻高校纪检监察组的指导、管理、服务和保障,推动驻在高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积极支持派驻机构依规依纪依法履行监督责任,形成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调、协作互动的工作格局。

  “派驻监督为高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附属医院与大学的黏合力越来越强,中层干部配合越来越好。”天津中医药大学一位党外副校长以分管工作举例,对政治生态向上向好对教学工作的保障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立案数量逐年增长

  5月3日晚,四川省纪委监委推出了电视系列片《勇毅笃行》第一集《深化改革》,披露了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省属高校查处的一起职务违纪违法典型案件。

  省纪委监委向省管高校派驻纪检监察组试点开展不久,几封反映绵阳师范学院基建处处长陈清源问题的信访件,被送到了四川省纪委监委驻绵阳师范学院纪检监察组的案头。随即,该纪检监察组对基建处开展蹲点调研,发现陈清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之后,陈清源到驻绵阳师范学院纪检监察组主动投案。驻绵阳师范学院纪检监察组对陈清源党纪立案,经省监委指定管辖,绵阳市监委对陈清源予以政务立案并采取留置措施。

  经查,陈清源利用其担任保卫处处长、基建处处长的职务便利,为吴某、申某等14人在工程项目承揽、施工及工程款拨付等方面给予帮助,先后收受上述人员财物共计人民币70万余元。最终,陈清源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

  陈清源案是四川省纪委监委派驻高校纪检监察组与地方监委“校地合作、纪法分工”模式的一次探索实践。派驻改革以来,派驻高校纪检监察组由四川省纪委监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从体制机制上提升了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的底气更足,更加敢于对不正之风说“不”,立案数量逐年增长。

  天津亦是如此。市纪委监委加强对高校派驻机构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联系指导、分片协作、管理考核等制度,派驻监督质效不断提升,监督执纪力度持续加大。

  校外兼职乱象是一些高校广受诟病的问题。天津市纪委监委驻天津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组在处置相关问题线索中发现,学校相关部门落实教职工校外兼职管理规定不严格、不规范,对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到校外从事门诊、教学等活动与其他校外兼职情况区分不够明确,群众对该问题多次举报。

  针对上述问题,该纪检监察组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制发了监察建议书,督促学校对教职工校外兼职规定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规范了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校外从事教学科研类项目或活动,从而为学校教职工校外教学科研医疗活动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持,解除了专家学者校外兼职的后顾之忧。

  统筹监督合力正在形成

  “一个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四川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向成称校党委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物理距离为‘零’”。在派驻川师大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看来,该校党委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心理距离也为‘零’。”

  省属本科高校党委与省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夯实了改革基础,释放出改革效能。

  改革过程中,四川各高校党委与派驻纪检监察组将优化完善机构设置放在重要位置。各高校普遍调整、合并机构设置,实现派驻纪检监察组与高校纪委“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选派精干力量充实到纪检监察队伍中。

  “派驻以来,我们已经在17个二级党委配备了纪委书记,4个党总支和2个直属党支部设纪检委员。”四川省纪委监委驻西南科技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立权告诉记者。

  高校二级学院往往规模较大,权力运行风险不容忽视。天津市在推进高校派驻改革过程中,持续推动二级纪委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我们推动修订《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二级纪委建设,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天津市纪委监委驻天津外国语大学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介绍。驻天津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组与驻在学校党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天津中医药大学二级纪委、二级纪委书记和各级纪检委员管理的办法(试行)》。

  人员少、头绪多、任务重,一直是派驻机构开展监督的难题。为此,天津市纪委监委创新建立协作组机制,15所高校纪检监察组形成一个基本单位统筹推进协作事项。

  在市纪委监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下,协作组共同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协作审查调查、案件协作审理、联合调查研究等工作,机制共建、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力量共用、难题共解。同时,市纪委监委统一部署,由驻市委教育工委纪检监察组对各派驻市属高校纪检监察组查处的案件进行二次审理,履行审核把关监督制约职能,助推高校案件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精准化。

  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深化“室组地”联合办案和联动监督模式,坚持“四项监督”贯通协同,通过情况通报、人员协作、线索研判、问题会商等方式,凝聚监督合力,推动省属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30万名大学生可跨省修读1000门精品课程,500名高水平教师可跨省互聘。

日前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发文,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构建三省一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

以往跨校修学分还比较常见,比如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跨地域修学分意味着什么?这其中会碰到哪些问题?下一步又该如何让操作落地?

尝试

辽吉黑蒙30万名大学生跨省跨校,不只是穿梭于多所大学上课。

这些学子可以通过修读另一学校的相关课程来获得大学毕业所需学分,在获得足够课程学分的情况下取得辅修学位、双学位也将变得可能。

教学打破藩篱,学生的潜能也由此激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对国内77所高校的辅修大学生进行过一份调查,发现七成以上学生希望为未来深造和求职增加筹码。

辅修与双学位制最早在武大开展。1994年武大联合武汉地区其他四所重点大学进行办学,允许学生跨校修读双学位,开创了跨校辅修的先河。

清华、南大、浙大等重点大学也相继出台。在北京,有以16所学院路高校为主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以及人大、北理工、北外等12所高校为主的中关村教学共同体。

这一制度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院校。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成立“长安联盟”,5所高校的10万多名大学生可自由前往任意一所大学跨校选修学分,攻读辅修专业。2019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河南省率先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

辽吉黑蒙三省一区中,辽宁省早在10年前就试水跨校修读学分。2011年辽宁省试水建立“高校大学生跨校修学分”校际协同育人新模式,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组建省内首个大学联盟——沈北高校教学联盟。

此次辽吉黑蒙联合,资源共建共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表示,此前跨地跨校修读学分多在地域位置临近的高校间、高校联盟体等小范围内进行,跨省市的大范围尝试比较少见。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率先跨出这一大步,30万名大学生将是最先一批受益者,将有更多机会接受心仪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樊秀娣指出,理论上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在国家经济、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必然趋势。

难题

跨校选课修学分已在多地探索,但要有效开展起来需面对复杂问题。

跨校修读学分自然以学分制为基础。要实现高校间的学生交流成为常态,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

不过这一改革,涉及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课程设置、学分认定以及学生管理,再加上统一招聘、统一答辩、统一颁发学位和学历等多重因素,转换没那么简单。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普通院校认可重点院校的学分,而重点高校却不认可普通院校的学分,两者的共享课程资源、学分价值不“等值”,势必局限跨校修读学分的推进。

相比跨校修读学分,跨省修读学分操作更复杂,碰到的问题会更多。

地理距离首当其冲,由于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不在本地上课,势必要考虑到交通、安全、住宿等问题。而辽吉黑蒙四地,幅员辽阔,面积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樊秀娣指出,跨省修读学分考验三省一区整个高校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只要三省一区教育系统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应能克服跨省修读学分中的困难。

樊秀娣认为,三省一区从1000门精品课程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精品课程质量最有保障,国家和地方对其都有大量投入,本来就应该让高校学生甚至全体公民学习与享用。

当然要跨省修读,以什么方法来实现最为便捷、经济和高效很重要,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教师选聘、后勤保障以及学校学籍学分管理角度等,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落地

推进跨省修读学分,下一步的关键是让更多细致的操作落地,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卢晓东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跨省跨校修读学分以学分制为基础。为此,首先要在区域各高校深入落实完全学分制。目前很多高校推行的“学分制”,主要仍以学年为排课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增加,与完全学分制紧密联系的“弹性学习年限”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弹性学习年限”下,学生不再按照固定学制齐步走,而是根据兴趣和学习能力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学生自由成长,院系、校际、地域、年限的藩篱将逐渐淡化。

其次,要落实学分收费。学分制的本质是将整体的学年教育划分为课程学分。如果我们也将整体学年学费细化到每一个学分学费,分析学生不同学习过程的成本分担细节,会发现以整体学年学费确定成本分担的考虑显得粗放。如果仍是按照学年收费,跨省跨校选课的愿望几乎无法实现。

再者,卢晓东建议各高校普遍建设开放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以开放性和办学的灵活性,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请进来”和“走出去”提供适宜的机会和平台,是跨省跨校选课最适宜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在暑期以学术为目标自由流动,能有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传播。

暑期学校脱胎于三学期制。三学期制最早由钱伟长于1985年从欧美引进实施,随着推进学分制改革,会有更多学校采取三学期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采用“两长一短”的设置,在传统的春秋学期之间设计较短的暑假学期。

樊秀娣认为,要把跨省修读学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最为关键的要点是要建立起高校间课程学分互认系统。这需要三省一区教育厅及高校相关人员共同协商,制定相关计划、方案、制度和政策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一旦课程学分互认得以真正推进实施,学生修读其他高校课程以及获得其他高校双学位、第二学位都变得可能,高教优质资源将被极大盘活。

下级分类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