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一年一度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上周末闭幕,关于“研究生学历还值不值钱”以及“高学历低就业”的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议论。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人,创下历史之最。

该调查显示,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要动机则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相较以往调查比例有所提升,可见很多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

与此同时,也有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高学历和经济收入间还有多大关系?

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阶层固化趋势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受高等教育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在2002-2014届的毕业生样本中,高收入区间硕士学历者占比最多,明显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者。

不过,也不能忽视工作经验对收入的影响。根据麦可思《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三年的平均月薪,与硕士毕业工作的人起薪基本在同一水平,甚至有些还要高于后者。

12月17日,在河北省邯郸市的河北工程大学,考研学生在自习室复习。 本文图片 光明日报

12月17日,在河北省邯郸市的河北工程大学,考研学生在自习室复习。

12月11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图书馆走廊、过道,考研学生在看书复习。

这个周末,341万人考研大军将走进考场,迎战人生又一场大考。而这个数字意味着,2020年逐鹿考研“战场”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再增51万人。

12月18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考研权威数据,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引人瞩目。中国教育在线随即发布了《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什么考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考生报名呈现哪些新态势?考生结构有哪些特点?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奋斗者的梦想,走近考研人群,记者力图勾勒一幅鲜活的考研图鉴。

1 341万!较2019年增长17.59%

●考生说

考研已是一种流行趋势

考生:王泉

目标院校及专业: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考研已经是一种流行趋势,宿舍中的四个人都考研,周边的同学也有六、七成报了名。不管准备充分与否,大家都愿意尝试。我四年的本科学习不够扎实,期望在更好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里继续深造。争取在能力和简历上,能比别人更高一筹。

●报告数说

哲学、文学、军事学招生人数下降,其他学科上涨

弃考率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及高校超过10%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290万人,增幅达21.85%。继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打破纪录,达到341万人,较2019年增长17.59%。

2015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长是考研群体增加的重要推手。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7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0万人。而事实上,高校毕业生数量近20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近10年来,各学科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与10年前相比,哲学、文学、军事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其他学科则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08年至2018年,工学在各学科门类中招生人数占比最高,在2018年占比达34.29%。其次则是管理学,所占比例在2018年上升至16.01%。

从变化趋势来看,工学、医学、艺术学招生人数占比变化不大。占比下降的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占比从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农学、管理学招生人数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弃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2019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约11%。2019年,辽宁省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同年,深圳大学网报确认16019人,实考14083人,弃考人数近2000人,弃考率达到12%。

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一些报考者只是把考研作为选项之一,当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没有准备好时,便会选择放弃考研。此外在职备考的考生也容易在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放弃考试。

2 经济转型期,自我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诉求越来越强

●考生说

我对“本科毕业马上就业”没有底气

考生:刘达庆

目标院校及专业:厦门大学电子信息工程

我考研主要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将来赢得更大主动权。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太大,本科毕业生工资低提升慢。一些岗位还有明确的研究生学历要求,即便是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很多同学的简历很快就被淘汰,只留下了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我对本科毕业马上就业,没有底气。报考厦门大学是想实现我的名校情结。

●报告数说

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帮助很大

考研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

考研热不断升温,多种因素促使考生报考。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要动机则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这两项相较以往调查比例有所提升,可见很多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而考研为第三动机。

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亦成为考生读研的重要因素。

报告显示,将近六成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两成考生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一些帮助,但作用不大。另外有两成考生认为视专业而定。

同时,研究生报名热度较高,考研人数激增,与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999年至2018年间,我国GDP增长率大致在6%至14%之间,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大致在-6%~36%之间。其中,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了20年间的最大值,约为14.20%,但我国200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增长率却几乎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值,约为-6.4%。当前,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考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3 追求“热门专业”,社科类热度增加但就业不及预期

●考生说

追逐潮流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普遍心态

考生:管嫣然

目标院校及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

近几年,互联网、新媒体领域的发展非常快。我在实习过程中,深入接触了这个行业。在这里,我可以充分发挥我的创意。我的职业规划是想从事广告或者新媒体领域的工作。我想,追逐潮流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普遍心态吧。

●报告数说

管理类、法学类等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

社科类分数线上涨,但就业前景不好

“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

但在就业压力的刺激下,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使得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报告显示,在高校的报考热门专业中,社科类专业常常占据众多席位,而工科类专业寥寥无几。

2019年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其后依次是金融、法律(非法学)、新闻与传播等专业。而在这前十专业中,理工科类专业仅有两个,即计算机技术和化学专业,其余8个专业皆为社科类专业。

2019年,暨南大学报考热度最高的前十专业中,金融专业的报名人数最多,达到1290人。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仍然榜上有名。只有计算机技术是工科类专业。

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增长而招生计划增长稳定,使得分数线整体呈上涨趋势,相比之下工科类专业的分数线有所下降。

报告显示,高校专业的报考上明显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现象。管理类、法学类等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社科类专业报考人数增长,报名录取比例也随之拉高,体现了考生报考专业的较强趋同性,喜欢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

从近年来研究生报名的热门专业可以看出,考生在选择读研时更青睐金融、法律、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等社科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报名热度远低于社科类专业,报录比差异明显。但从本科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看,社科类专业无论从就业率、薪资待遇方面,表现均不如工科类。显然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这也提醒高考考生,虽然文科学习难度低,相对容易获得高分,但目前的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4 报考比例达57%,专业硕士受追捧

●考生说

专硕性价比高

考生:刘易同

目标院校及专业:南京理工大学金融学专硕

金融专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薪资待遇较高,更考验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术型硕士偏向于学术理论研究,可能不适合我。我报考金融学专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专硕培养注重应用型人才,考试难度低于学硕,竞争压力也小很多,性价比相对较高。

●报告数说

工程专业学位占比最高

考生看重其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

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10年来,以应用为方向的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大。

2009年专业硕士占比仅15.9%,其后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在社会对专硕认可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比例持续增加。

报告显示,参考往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工程专业学位在招生规模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工商管理,第三是临床医学,此外,教育、公共管理、法律、会计等热门专业学位均榜上有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调查显示,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比例达到57%。考生倾向选择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原因是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第二原因是考试难度低于学硕,竞争压力小。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考生愿意从学硕调剂到专硕,考生对于专硕的接受程度较高。

5 报录比达4:1,20年来最高

●考生说

不是为了“注水”的研究生学历

考生:王星

目标院校及专业:北大考古系文博专业

父母对我考研计划非常在意。此前,他们主张我拿到一个研究生学位即可,建议选择难度不大的学校。但是,我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和见识,不是为了“注水”的研究生学历。即便是考研失败,我也会从事文博专业方面的工作。最后,我说服了他们,坚持报考北京大学。

●报告数说

过半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贬值

延期毕业率持续增长,“严进严出”渐成大势

虽然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增幅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这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提升。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增至290万人,报录比为3.6:1,较2018年明显提升。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上涨,报录比预计为4:1,达到近20年来最高。

而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却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03年预计当年研究生毕业生数为13.1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11.1万人,近15%的人未能按期毕业。到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两成延期毕业。

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正常毕业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多,延毕率持续增长,足见研究生毕业标准愈加严格,而其中博士研究生延期问题不容忽视。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基于现状,研究生分流的有效推行面临不小的挑战。而今年以来,已有多所高校对超期研究生予以清退。

而在“严进严出”渐成大势的背景下,对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仍存争议。调查显示,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考生认为其中最大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多;其次是“注水文凭”层出不穷;第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要求不严格。

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任重道远,考研热趋势下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成为招生单位必须面对的长久课题。

(本报记者 陈鹏 本文所涉及考生均为化名)

链接

女性考生比例上升

近年来,我国在读研究生中的女性占比明显呈上升趋势。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性占比首次超过50%;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性占比首次超过40%。据了解,2005年到2014年,美国注册研究生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8%以上,基本保持稳定。我国与美国的研究生女性比例差距在逐渐缩小。

“双一流”高校推免竞争激烈

推荐免试是近年研究生招生中的一种招生模式,成为“双一流”高校重要招生途径之一,推免生人数不断上涨,但占比总体都在教育部要求的50%之内。

“双一流”高校推免生比例远高于非“双一流”,推免竞争激烈,同时名校推免生源多数来自“双一流”。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超过半数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与统考生的质量差异明显。

“大体量”招生院校

2020年,42.5万考生报考北京市硕士招生单位,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11%,在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中约占12.5%。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7个在京招生单位报考人数过万人。

非全日制生源不足

自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非全日制生源不足是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两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日制等现象。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的数据看,生源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认为非全日制社会认可度偏低。

原标题:沈阳大学学生被同学捅伤,警方将案件提级管辖

沈阳大学一研究生在校遭同学捅伤 事发3个月仍在追捕嫌疑人

新京报讯(记者 张彤)12月18日,网友王某宇称其为沈阳大学在读研究生,疑因评奖学金被同学捅伤致轻伤二级,事件持续发酵。王某宇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事件全过程,并称,三名伤害他的同学家属曾提出40万私了,但他并未同意。今日(12月19日)凌晨,沈阳市公安局通报称,已决定将案件提级管辖,同时,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案执法办案过程全面彻查,并据情对存在慢作为等问题的责任人员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王某宇团队获得比赛一等奖,图中举奖状的男生为王某宇。受访者供图

王某宇:争当比赛负责人为奖学金加分起矛盾

新京报此前报道称,12月18日,网友王某宇称其为沈阳大学在读研究生,因奖学金问题被两名同学伙同另一名陌生男子捅伤致轻伤二级,事发89天警方未出调查结果。沈阳市公安局通报称,公安机关正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并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如果办案过程中存在执法过错,将坚决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王某宇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与两名同学的矛盾和评奖学金加分有关。2018年11月,他与4名同班同学一起参加了一场“辽宁省首届研究生 ERP 沙盘模拟大赛 ",获得一等奖。

2019年9月份开学,学校开始评选奖学金,他们得知,在那场沙盘模拟大赛中得奖的队伍可以加分,并且团队负责人可以获得额外更多加分,在奖学金评选中更具优势。

“那个沙盘主要是我做的,但团队里的同学王某桥、丛某某一直和我争这个负责人,为了加分。”王某宇说,随后三人针对此事发生了争执,被学院获悉后,三人都没有被认定为团队负责人没有加分。

王某宇说,9月19日,王某桥和丛某某找到他,要求他前往研究生院学生会办公室,“来找了我两次,第一次我舍友在,我没去,第二次我女朋友在,我跟着她们去了办公室。”

他回忆,王某桥是学生会干事,用钥匙打开了办公室的门,进门后将门反锁,他看到屋内有一名陌生男子,自称是王某桥男友,“王某桥和她男友,还有丛某某开始辱骂我,还对我进行殴打,我反抗想要离开,王某桥男友用水果刀刺向我的眼睛,我躲开了,只刺到我的眉骨,我转身想开门逃跑,两个女生一直抱着我,那个男生又用刀刺我大腿。”

王某宇说,被刺中后,伤口一直流血,他哀求放他走,趁人不备,他从办公室跑出来,三人还在后面追着他跑,直到遇到学校多名教师,才将他送往医院。

王某宇提供的图片显示,他眉骨、腿部有明显伤口。

沈阳大学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出具的情况说明中可看到,王某宇左膝后侧开放伤,伤口11厘米,股二头肌部分断裂,左眉弓处有伤口。

“住了半个多月院,然后在宾馆住了40多天,没钱了就回家了一段时间,现在腿能动了,又回到学校来了。”王某宇说,他脸上留疤了,吃饭扯着疼,现在能下地走路,但还是一瘸一拐,沈阳一下雪,腿就开始疼痛,走路也用不上劲。

新京报记者在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上查询到,辽宁省首届研究生ERP沙盘模拟大赛,2018年11月18日举行,主办方为辽宁省教育厅。王某宇、王某桥、丛某某及另外两位同学获得一等奖。

王某宇被捅伤后入院治疗。受访者供图

警方通报中称案件提级管辖,将处理慢作为责任人

王某宇所称矛盾因评奖而起暂未获学校回应。据12月18日晚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公安局通报曾明确写明,9月19日,沈阳大学2018级男性研究生王某宇被本校男性同学马某某和两名女性同学王某桥、丛某某殴打并持水果刀划伤。王某宇到医院治疗时拨打110电话报警。而后王某宇在微博中称,自己被伤害的原因是奖学金评定纠纷。

接到报警后,警方当日将此案受理为行政案件进行调查。马某某、王某桥和丛某某三人当日被传唤到派出所时,均否认了持刀伤害被害人的犯罪事实,案发现场也没有其他目击证人和监控录像。

9月27日,大东分局委托辽宁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对王某宇损伤程度进行鉴定。10月10日,鉴定中心出具了“左大腿损伤评定为轻伤二级,面部损伤评定为轻微伤”的鉴定意见。10月11日,大东分局将此案转立为刑事案件继续侦办。

王某宇称,从案发后到微博上爆料的3个月里,伤害他的3名同学亲属曾派出一位代表联系过他两次,并提出希望可以私了,“对方说拿钱私了,三家一共凑40万,我们没同意,到现在他们没付出过任何代价,我自始至终就一个目的,希望警察、学校能把事情解决了,然后希望能再去医院全面检查下。”

今日凌晨,沈阳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9月19日,沈阳大学2018级研究生王某宇被本校同学殴打并持水果刀划伤致轻伤二级。沈阳市公安局经过初步调查,已决定将案件提级管辖,由市局成立专案组负责侦办此案,务求将该案办成铁案。同时,已责成由市局纪检监察、警务督察和法制控申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该案执法办案过程全面彻查,并据情对存在慢作为等问题的责任人员依纪依规严肃处理。案件侦办和调查处理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今日上午,沈阳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林姓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12月18日,校方已经召开紧急会议,将校方各层级为受伤同学做的工作梳理了一遍,“本来昨晚都准备好发布了,事情又不断持续发展,现在要发的材料还在向上报批,争取今天能向外发布。”

针对被捅伤学生与另外三名同学的矛盾,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警方正在调查之中,具体详情需咨询警方,校方也在等待调查结果。至于事件发生后,三名同学是否返校上课,对方表示暂不清楚。

校对 李项玲

看到2019年北大总收入达到340亿人民币的报道,不觉震惊得目瞪口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我们做过许多最悲观的预测,甚至悲观到了学生“男为奴,女为娼”的最悲惨地步,都没有想到会把大学改革成为大亨,让全中国最能赚钱的房地产大亨都自叹弗如。
这绝不是讥讽嘲弄的儿戏之言,而是当今中国实实在在的真实状况。2018年中国房地产排行榜高据榜首的万达地产,当年运营总收入是317亿人民币,绝对低于北大的340亿人民币。如果按照人均收入排名,北大人均收入约50万人民币,相当于7万美元,在世界人均GDP排名的国家中位列第7名,低于挪威,高于卡塔尔和美国;在国内人均城市GDP排名中,高于排在第1位的深圳市近三倍。可以说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一大批大学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亨。
所以中国大学里的传统称呼才会荡然无存,唯一流行的称呼就是一个——老板!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老师称呼领导为老板,领导称呼更高的领导还是老板。这个称呼最准确不过地概括了当今学校的真实关系——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主宰和被宰者的关系,庄园主和奴隶的关系,侯门和奴婢的关系……总之,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黑暗最野蛮最腐败最肮脏的关系。
莫说是当年学费收入只有10块腊肉的教育大师孔子难以想象,恐怕是随便找一个外国教育界人士问问也不会相信,中国一所大学的收入能够超过全国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商的收入。要知道古往今来学校都是公益机构,是吃草吐奶的公共服务机构,是依靠社会捐赠赞助的半慈善机构,而如今却变成了瓜分社会财富的抢劫机构,而且其抢劫社会财富的速度和规模,居然把当代最黑的房地产商都抛在了后头,可见中国的大学已堕落黑暗到了何等程度!
此前,当政府官员号召实行教育产业化,最近更是号召要把教育变成支柱产业,变成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另外两匹马是同样可怕的医疗和养老)时,一般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叫产业化,不知道什么叫支柱产业,今天北大校长十分具体地做了一个带有普及性质的形象宣传,告诉了人们所谓教育产业化,所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是大学收入要超过房地产大亨的收入,人均收入进入世界前10名!
无需上过多少学,只要简单估算一下,就会知道教育成为支柱产业,成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意义有多么惊天动地。全国有52万所各类学校,莫说是像北大这样每年创收340亿,就是创收一个亿,全国就是50多万亿,是我们去年GDP增长额的10多倍,你说这是多么令人目瞪口呆的宏大计划!如果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那两匹马也能各自创造50万亿,那咱们国家GDP一年就能翻两番,把美国加上欧洲连同日本一起都远远抛在后面,成为美国人想都不敢想,一想就会吓尿裤子的世界最庞大国家。
中国啊,该坐下来好好想想了,好好想想什么叫经济,社会又为什么发展经济了!教育,医疗,养老,这本来是社会的消费部门,是公共消费领域,是经济发展后的消费对象,怎么能够变成产业,并且还是支柱产业呢?请问把教育,医疗,养老变成产业,是要赚谁的钱?又是在为谁赚钱?赚了钱又要干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讲国家,就是说国和家是一个道理,一个家庭挣钱不就是为了让自家孩子能上学,让自家父母能看病,让自家爷爷奶奶能养老吗?
如果孩子上学,父母看病,爷爷奶奶养老,咱家不仅不给钱,还要再向他们收钱,并且还视为是咱家创收的主要手段,请问咱这还是一个家吗?还有基本的伦理天良吗?将来外人打进来时还有人去捍卫这个家吗?特别是如果闯进来的外人收的钱比咱家收的还少,所有家庭成员还会站在咱家一边吗?问题问到这里恐怕很多人已经明白了,所谓教育医疗养老的产业化,其实就是要在卖完资源后再把老百姓积攒的最后一点儿财产,也要打包带走,带到太平洋彼岸去过逍遥生活,而根本不管这块土地上14亿人民将来的死活。
我们天天自豪地炫耀,改革前的七十年代中国GDP只有4000亿人民币,现在已经达到90万亿人民币,超过那时200多倍,可是为什么现在老百姓反而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养不起老,甚至死都死不起了呢?北大一年收入340亿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或许有人会说北大的340亿主要是来自于科研创收,主要不是来自于高额学费。暂且不论是否真的是来自于科研创收,以及这种巨额科研创收是利是弊,单凭一年收入340亿这个规模来讲,那么就应该恢复教育的公共性质,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收取高额学费,让老百姓上学成为负担,让国家养学校成为负担了。而现在,却恰恰是在学校变成大亨的暴富过程中,老百姓上学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家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这就没有了任何理由。
2019年12月19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国宪法规定所有公民机会平等,一系列法院的裁决也彰显出对公民平等教育权的捍卫。但现实情况却是,美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家庭收入群体中呈现出高度不平等的姿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公立高等教育私有化进程加快,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平等色彩日益加重。在通过创新举措进行多元化筹资方面,美国的公立高校显得紧张而狂热。

  一、与企业合作的私有化态势

  由于公共财政资助的严重下降,在高等教育的领域,美国各州政府的实际地位也随之下降,学费、捐赠、科研合同、企业等私人来源资助成了美国公立高校更为依赖的对象。换句话说,从这一角度理解,美国公立高校正在日益走向私有化。

  美国高等教育的规划与管理采用分权治理的模式,联邦政府只是间接引导高校服务国家需要,50个州级政府对监管和资助高校负首要责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经济形势好坏,各州对高校的资助都保持着持续下降的趋势,增加拨款反而成了偶然事件。高等教育常被视为州预算的“平衡轮”,在与州内基础教育、医疗、狱犯改造等领域竞争财政拨款时,高等教育几乎没有法律或合同约束,而且与联邦匹配拨款的比例极小。因此,在州必须执行预算削减时,高等教育往往首当其冲遭遇削减。2008年以后的全球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了州对高校削减资助的状况,而且没有迹象表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这种下降趋势会停止或减弱。

  有研究显示,如果州政府持续削减拨款,到2059年,全美所有公立高校都将全部失去州财政拨款。科罗拉多州和爱荷华州将分别于2022年和2029年停止财政资助公立高校;2032年,弗吉尼亚州、密歇根州、亚利桑那州和罗德岛都将停止对公立高校的财政资助。这一趋势预示着政府与高校新的权力关系的转型,美国公立高校正从“州资助院校”变为仅仅是“位于州内的院校”时代。

  由此,在通过创新举措进行多元化筹资方面,公立高校的步伐显得更加紧张而狂热。早在2014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与星巴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截止到2019年6月,星巴克已有1.2万名员工参与该大学教育计划,近3000名员工已经毕业;到2025年,预计星巴克将为2.5万名取得本科文凭的员工向大学支付至少2.5亿美元费用。星巴克员工加入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远程教育人数出现了十几倍的增长,网络学历教育课程也增至几十种,大学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普渡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等都与沃尔玛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目前,该公司已为7800多名员工参与大学教育计划支付了费用,约5000人在读大学学位。2019年6月4日,沃尔玛又宣布将大学教育计划扩大至公司的高中生员工,进入大学教育计划的员工每年将新增5000人。预计未来四到五年,合作伙伴大学将为沃尔玛6.8万多名员工提供多种教育课程及相关技术培训。此外,各高校都加大了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科研支持,以增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盈利的可能性。为提高学费收入和院校声望,许多公立高校还改革招生程序,“学生资助”正日益沦为一种战略性招生管理工具。

  二、助贫还是助优

  历史上,许多州都对公立院校的州外招生做出限制,但这一规范也早已改变。2015年,威斯康星州议会就取消了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旗舰校园州外招生的限制。由于公立高校对州外学生收取学杂费几乎是州内学生的2.5倍,有的高校已达3倍以上,在财政压力的驱使下,高校竞相扩大招收州外学生。为与同行竞争州外优秀生源,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助优”奖学金的力度,富有、优秀的州外学生成为各高校角逐的对象,传统学生资助制度也从“助贫”为主转向“助优”为主。同时,州一级的学生资助也在发生明显转向。1993—1994年度,州的学生资助平均只有10%给了非贫困生,到2013—201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4%,全美有15个州的“助贫”奖学金占州内总学生资助的比例都不足一半。

  当下美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最大威胁源于“富人”和“穷人”之间日渐扩大的鸿沟。学生及家庭的高等教育负担能力取决于政府财政拨款、高校学费设置及学生资助等因素。随着相关政策的变化,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负担能力降低。

  基于收入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高收入家庭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远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2013年,家庭收入最高四分位段(统计学术语,详见链接)学生在24岁前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是最低收入四分位段学生的8倍以上(77%对9%);这一差距比43年前还要大:1970年,此组对比数字的差距为5倍多(40%对6%)。1970年以来,家庭收入最高四分位段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从40%上升到77%;但在家庭收入最低四分位段仅略有上升,从197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9%。即使只计算接受高等教育者,2014年家庭收入最低四分位段学生学士学位获得率仍只有21%,并且1970年至今几乎无变化(22%)。获得学士学位的这些差异部分归因于上大学的可能性和所上大学类型的不同。

  三、更多穷人上不起大学

  美国高、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差距很大。2012年,家庭收入最高四分位段18至24岁青年中,有82%接受高等教育,而在家庭收入最低四分位段这一数字为45%。家庭收入信息对学生入学类型选择也有高度的预测性。以针对贫困生的联邦佩尔助学金获得者为参照,2012年,四分之三(75%)非佩尔助学金获得者进入四年制而不是两年制院校;相比之下,佩尔助学金获得者的这一数字是55%。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而言,公立四年制大学正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研究机构New America在对全美584所公立大学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约2/3较具选择性的公立大学减少了对家庭收入最低40%群体的招生;同时却提高了对家庭收入最高20%群体的招生。换言之,这类大学中富裕学生的增长是以减少招收低收入家庭学生为代价的。另外,2015—2016学年,被调研的584所公立大学中一半以上(52%)收取贫困新生(家庭年收入3万美元以下)净学费(减去所有助学金后的费用)1万美元以上——占这些学生家庭年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约8%大学贫困新生支付净学费15000美元以上——占他们家庭年收入一半以上;有26个州的公立四年制大学对州内贫困新生收取净学费1万美元以上。

  另有数据显示,家庭收入最高四分位段学生的平均净学费增长速度也高于最低四分位段学生。如果净学费反映了教育质量的差异和高价教育更大的市场回报,那么,贫富家庭收入群体学生的净学费差距增大,反映出日益严重的不平等;学生家庭收入不同、高校类型选择也不同,贫富群体之间的分层加大。按照固定美元计算,美国高校平均学杂费自1970年以来翻了一番,从1970年的9625美元增至2012—2013年的20234美元。1975年,联邦最高佩尔助学金占比高校平均学费的三分之二(67%);到2012年,联邦最高佩尔助学金只占平均学费的27%,为1970年以来的最低占比。由于政府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减少,不仅大学费用在上涨,而且日益转嫁到学生及其家庭。1977年,州和地方财政资助占高等教育收入的57%,但2012年仅占39%。相应地,1977年学生及家庭支付费用占比高等教育收入的33%,2012年则达49%。2012年,家庭收入最低四分位段学生支付的平均净学费占其家庭收入的比例高达8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贷款支付教育费用的比例和金额都大幅增加。所有学士学位毕业生贷款的比例从1992—1993年的49%增加到2012年的71%。按2012年固定美元计算,过去20年里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平均贷款量几乎翻了一番——从1992年16500美元增至2012年29400美元。虽然联邦佩尔助学金获得者主要就读于费用低廉的院校,但他们的平均贷款额仍高于非佩尔助学金获得者:2012年毕业年级中,佩尔助学金获得者平均贷款为31007美元,非佩尔助学金获得者为27443美元。

  家庭收入因素之外,仍有诸多其他影响美国教育公平的因素。例如,大学成绩表现方面,与白人和亚洲人群体相比,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较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要比父母有大学学位的学生低;年龄偏大学生要比年轻大学生更低。另外,学生居住地不同和就读中学的特点等因素同样会带来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公立高校通过向州内学生提供低收费教育来实现州和国家的政策目标,由此也为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了进入中产阶级大门的机会。但目前的状况表明,公立高等教育私有化正在阻碍贫困学生的教育进程,太多公立大学正在对低收入和工人阶级学生关闭大门。不少美国学者疾呼决策者们要尽快扭转趋势,并痛批一些公立大学“助推和加剧”教育不公平的行为。

  四、如何修正倾斜的天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教育制度和历史不同,高等教育公平程度和具体问题确有差异,但大都面临着招生、学业完成和经济负担能力方面的挑战。各国也都有许多类似的教育公平改进策略。改善高等教育负担能力的实践中,美国也在不断摸索。

  第一,在“绩效问责制”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做出相关规定。自从1979年田纳西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实施绩效拨款的州,一直到2000年,绩效拨款制已波及全美绝大多数州。州政府热衷于将有限的财政拨款与公立院校的招生、学生资助、和毕业率等一系列理想的绩效指标相关联;高校以承诺更多绩效责任“换取”州的财政拨款。在这一政策的促进下,肯塔基大学计划缩减“助优”奖学金的使用,重新转向针对低收入和少数族裔学生以需要为基础的资助体系。纳入绩效问责计划的任何促进教育公平的指标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挂钩,才有可能消除各高校对低收入和少数族裔群体的诸多不公平做法。但指望所有州都意识到此类行动的必要性并主动采取措施,那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对两年制院校和四年制大学前两年实行免费教育。美国部分州已经在实施类似政策,其中有些州只对社区学院全部免费开放入学,另一些州无论两年制或四年制院校,前两年都实行免费教育。加利福尼亚州共有115所社区学院,是全美最大的社区学院系统,为全美约1/4的社区学院学生提供服务。自1986年起,加州就已免去了州内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费,2015—2016学年有43%(230万)的学生受益于社区学院低收入免学费计划。2018年起加州为所有首次就读社区学院的全日制州内学生提供一年的免费教育;今年8月,新任州长又宣布明年起对所有首次就读社区学院的全日制州内学生免除两年学费。2015年,奥巴马总统宣布了他的“社区学院承诺”计划,田纳西、伊利诺伊、纽约等多个州都迅速回应并推出了类似的免费计划。

  第三,现有联邦学生资助制度——佩尔助学金、联邦贷款和高等教育税收抵免政策被新的联邦与州合作计划所取代。联邦政府在保护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一直发挥关键作用,但近年来,这一资助计划越来越招致批判。相对于高校学杂费和生活费的飙升,佩尔助学金“购买力”的下降已遭到研究人员的抨击。2017年,在白宫发布新一轮削减包括佩尔助学金在内的政府预算时,有576家组织上书国会表示抗议。另有数据显示,1995-2015年,学生贷款项目一直高居三类联邦学生资助项目的首位,众多学生毕业时背负着沉重的贷款债务。而由于收入达到一定额度的人才需要纳税,所以也有人批评“税收减免”资助更像是对中产阶级学生家庭的优惠。新计划若能顺利实施,学生所需支付费用将仅限于其预期家庭支付能力:政府先确定一个家庭能够为子女支付的金额,由联邦、州和高校三方共同弥补家庭预期支付金额之外与学生就读高校净学费之间的差额。此举将会彻底解决所有学生的就学经济需求。此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建议,可以通过将贷款转为赠款来激励学生如期完成学业,目前全球已有一些国家在实践类似的政策。

  政府和高校都有责任减少学生就学的经济障碍,但提高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只是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是一个从一出生就开始的漫长过程的结果。

  (作者:王景枝,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比较教育学博士,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美国州级高等教育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DA14118)

下级分类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