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4月22日,习近平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并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
习近平谈起教授们两年前写给他的一封信,他说:“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
当时,习近平对教授们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习近平重视的“西迁精神”背后是一段怎样的往事?
义无反顾西行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
1955年4月6日深夜,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突然接到迁校通知。原来,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
当时,学校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其中,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工总数70%以上。
师生将设备装箱准备迁校(图源:央视网)
西迁乘车证,交大师生正是凭此车票登上“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西安交大提供)
大树西迁,谈何容易。他们从上海优渥的生活环境来到正在开发建设的大西北,义无反顾地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
他们中不少人将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房产无偿或低价交给国家,向西出发。有的人不光自己踊跃报名,还动员大家庭里的成员,扶老携幼,举家西迁。
踏勘新址 建设校园(西安交大提供)
当时的西安,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较大。学校建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
面对困难与挑战,交大人没有退缩。他们披荆斩棘,向科学进军。
钱学森的老师、被誉为我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听闻交大西迁的国家号令后,坚决要求到西部来。当时,钟先生的夫人正卧病在床。他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后,便随着西迁大军只身来到西安。
他吃食堂、住宿舍,亲手建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电机实验室。临终时还嘱咐儿子,要把骨灰埋入他钟爱的黄土地。
写一封信给总书记
这些西迁的先行者中,就有给习近平写信的15位老教授。近70年过去,他们从小青年变成了耄耋老人。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潘季就是其中之一,小组今天就采访了潘老。
潘老告诉小组,当年他跟着学校迁到西安,号令一下来,没有一刻犹豫,立刻收拾行囊。他还清楚地记得,西行的火车上挂着“向着科学进军”的旗帜,师生们在车厢里唱起了《歌唱祖国》。刚到西安,校址还是一片麦地,不到一年时间,大量的校舍宿舍就建造起来了。一年以后,3000多人来到了西安上课。
15位给总书记写信的西迁老教授(图源:央视网)
党的十八大以后,西迁的老教授们感到社会风气、科技国防以及经济建设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发展。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受到鼓舞的老教授们就想给总书记写封信,响应国家号召。他们在信中谈到西迁历史时说:“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这封信发出去后不到10天,总书记就给他们回信了。在这封信里,习近平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相信再过几十年,祖国会更好
4月22日,老教授们在西迁博物馆里见到了习近平。潘老回忆:“国家最高领导人站在那里,老教授们坐着,这令我们非常感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
习近平对老教授们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听到这里,老教授们心里非常高兴。
当听到西安交大毕业生有40%多留在了西部奋斗后,习近平对此表示肯定。潘老说,作为教师,他感到非常骄傲。
活动结束后,习近平同全校师生亲切话别。他说:“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
潘老对总书记的这句话印象最深,他说:“最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的年轻人冲在了武汉一线,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了这样一批年轻人,相信再过几十年,祖国会更加美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西迁的交大人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誓言,也将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5年11月,部分西迁老同志走在西安交大兴庆校区梧桐道上(图源:央视网)
作者/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