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当社会灾难到来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陈中华:当社会灾难到来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当今大多数的中国人,只要不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就光知道埋头赚钱,谁死都和自己没关系。一旦伤害到自己了与猪无异,马上就惨叫,然而,一个大白馒头扔过去,立马又焉了,别人喊的时候,他自己依然埋头吃喝。

临1(1).jpg

  正所谓:“人人害我,我害人人。”造假者把有毒产品抛向市场,而本人则坚决不会食用,当他们数着出卖本人良知得来钞票而自鸣得意时,不知他能否会想到,他们在造假的同时本人也是牺牲品。种韭菜的不吃本人消费的韭菜,但他却要吃用敌敌畏浸泡的火腿;用人尿浸泡鲜海虾者去喝用色素勾兑的假酒;造假蜂蜜的则去吃有强致癌物的火锅……虽然养猪的,不食自养健美猪;开方便面厂的,厂长历来不吃方便面,实际上人们是在易毒而食。任何人,你诈骗造假抑或冷漠地漠不关心,最后你本人终将受害。

  还有“杀善”,即面对“善”,极尽欺负、污蔑、不屑一顾之能事。使“善”这一倡导社会文明的高尚事物,生存在一个极尴尬的境地。“善”难存,当然“恶”便大行其道。看看我们今天的现实,杀“善”行“恶”,比比皆是:一个人在大街上跌倒了,另一个人去扶,便被讹上了,说扶的 人撞了他,于是状告法院,治疗、误工、陪护费一大滩。法院打官司,需要证据,扶人的人事前并不知道被扶的人要讹他,况且救人要紧,那里想得到保留证据?官司打不赢,赔钱!后来者吸取教训,怕惹麻烦,想救也不敢救,“善”就这样被杀了。

  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替日本人当间谍,被俄国人抓住处以绞刑时,周围有一大群中国人在看热闹,在呐喊。于是在鲁迅的笔下便有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称呼,所以鲁迅决定要弃医从文,来唤起"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良知,唤起中国人的觉醒。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清醒了吗?没有,当今大多数的中国人,仍是麻木不仁的看客。

  能勇敢为民生发声的人,都不是为了私利。 请保持一种原始的正义感,对不平事,不指望你能站出来吼一吼,但要与正义站在一起,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挚的爱,才能体会。 这个社会不缺正义者,缺的是智者以及引领者,引领我们走出迷惘,走向觉醒……

  有人说某某人心里阴暗,所看到的听到的所发的都是阴暗的一面,就是所谓的负能量,整天在网络上不是批判就是谴责。其实,正因为他心里明亮,才得以看见这世间阴暗的一面,才知道这世道竟还有龌龊;他之所以谴责,是希望变好;他之所以批判,是希望改变;只有心存光明的人,才愿意去谴责和批判。谁若无视这社会最底层人民所受的苦难、对社会的各种假丑恶付之以冷漠,谁才最阴暗。

  或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个人的抵抗、内心的抵抗却仍可能。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人生的丰富,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活的维度。你不必成为斗士,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

  把知道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 把懂得的常识告诉大家,也是一种责任; 把目睹的罪恶告诉大家,也是一种良知; 把了解的内幕告诉大家,也是一种品质; 把听到的谎言告诉大家,也是一种道德; 把亲历的苦难告诉大家,也是一种告诫; 把追求的真理告诉大家,也是一种信仰。

  当一个国家,在面对罪恶之时,大部分人却总是这样:1、骂是没有用的,又改变不了什么。2、这很正常啊,我们又能怎样。3、关我什么事,管好你自己吧。4. 这个国家就是这样的,你改变不了的,习惯了就行。5,除了自己的健康无大事。如果都是这样, 可以肯定,这个国家一定会成为地狱。

  总有一些草根,人微言轻,义无反顾,日拱一卒,在强压下掷出了信仰、力量、尊严。他们承受着孤独乃至更大的代价,坚持表达和坚守。 看似不自量力,但这却是一代人的宿命。平心而论,生活在这个世道,我们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还是挣扎着不被改变。

  不沉默,不合污,不堕落,不作恶是我们的底线。提到这些,有人会说:你行你上啊!事实上社会的责任是全民的责任,没有任何人有能力独自承担,也没有任何人有理由选择沉默,更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坐享其成。 因为,当社会灾难到来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当前,中国人只有私德不讲公德,现在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是严重到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地步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事实上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与任何选择,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制止改变,再不调整我们自己的位置而去切身的行动,中国不是未来如何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未来的问题。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说:你的文章怎么大多都是批评党和政法机关的,你是不是对党很不满?我说:我对党很满意,我对党满意的地方可能比你还多。目前的中国;国家稳定,政权稳定,社会稳定。这些稳定,都是在党领导人民下所取得的。从这些稳定中完全可以看出,党执政是有能力的,领导是正确的,是一个合格的执政党。

  我目前的生活稳定,也没有什么压力。但我的良知告诉我,批评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只有批评,才能使社会改进,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人无完人,什么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党也不例外的。

  表扬的确会鼓励人,但如果只有表扬,而不指出问题,那这个人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是我们的文化,特别鼓励表扬,而拒绝批评。即便要批评,也是无关痛痒,明贬实褒。尤其是面对上级,面对领导。比如,领导做出了一个分明是错误的决策,但众人都异口同声表示赞赏,结果呢,还是要领导自己承担犯错的责任。

  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这是天性,对于未成年人,比如老师对学生,多鼓励优点,当然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发挥优点——毕竟学习不是多快乐的事情;而且未成年人心智世界观等尚未成熟,自我意识有时候会反省到。然而一个三观相对固定的人,再对其舛误大肆表扬,不仅虚伪得恶心,而且会害了这个人。我再重复一遍:对于成年人,批评会使人进步,表扬会使人落后。

  另外,政府不要回避困难和问题,也不要害怕群众的意见和批评“有偏差”“不正确”,人不是神仙,提意见、提批评不能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不要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政府一定要集思广益,秉持开放思维,广泛听取、吸纳各种意见。

  浅而言之,多倾听他人意见,多了解民生疾苦,多体察市场感受,确实有助于改进工作。这是因为,政府行政或者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或者因为身在其中,囿于视野所及,往往容易出现某种自我遮蔽现象,这就需要民众和市场主体及时发声。

  而不管是面对面的座谈会,还是线上的诉求表达,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总有一些“刺耳”的声音应该被听到,总有一些“扎心”的问题应该得到解决。而从根本上讲,这也是现代政府政治伦理的要义。来自社会的各种声音,不是给政府添乱,也不是与官员作对,而是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公正施政的重要外部力量。

  实际上,让民众和市场主体说出“刺耳”的话、“扎心”的话,非但不会影响行政效率,不会损害社会秩序,反而会因为民意参与,而不断调焦,使得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绝不能不去解问题,反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作为领导干部,切忌大权独揽,搞一言堂,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尤其是在处理重要问题时,更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这样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实事求是地审视工作、修正错误,才能在工作中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

  然而,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了唯唯诺诺、奉承赞扬的叫好之声,而对那些“当面鼓、对面锣”的意见,要么反感厌烦、置之不理,要么闻之则怒,视言者为“刺头”、“刁民”,更有甚者会怀恨在心,伺机打击报复。殊不知,有意见不让提,压而不服,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意见和问题,激化更多的矛盾和情绪。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群众有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意见手足无措、置之不理。工作中,当与群众坦诚相见,把问题向公众解释清楚,跟大家坦诚沟通,意见才会变成理解和支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百姓的评说最重要。作为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端正姿态,主动深入到实际、扎根到基层,听听百姓怎么说,问问百姓怎么看,不但听认可、听赞扬,更要听意见、听批评;对于群众挑的“刺儿”,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洗耳恭听、深入反思,并跟群众解释清楚,给公众一个明白,还事件一个清白,这样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误解,获得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开门搞活动,开门纳谏已成为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在开门搞活动中听得到真话,是干部转作风、树形象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下,干部要想真正听到百姓的“真心话”,还需创造一定的条件。

  只有创造了讲真话的畅通环境,才可以保证言者敢讲。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意思是说贤明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政绩。领导干部只有敢于听真话、乐于听真话,人们才会真心实意的说真话。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真话往往听起来逆耳难听,为保证敢讲真话的人不受到打击报复,必须要加强舆论监督保障,保护群众的说话权利,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舆论环境,激励更多的“讲真话者”大胆去讲,“开门纳谏”才能取得实效。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