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拿住、然后顺利拿下黄百韬,是南线这场决战的关键点——或曰:瓶颈。
这是一道难关。
这道难关也是个瓶颈,如果拿不下,或拿得旷日持久,本来就显倾斜的战场力量对比天平无法颠覆不说,华东、中原野战军两大主力在徐蚌地域已经造成的有利态势,还很有可能因无法维持而很快易手。
这个时候,两大野战军兵力使用已趋近极限——徐蚌线上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压力尤甚。
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所撰《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徐蚌会战”部分写道:
民国三十七年秋冬之交,陈毅匪部于兖(州)、济(南)得逞后,主力逐次向徐州东北方向移动,显有南犯之模样;而华中方面刘匪伯承,亦于此同时,以其一部窜犯豫西,先诱致华中国军,向西转移,造成华中与华东之分离状态后,亦自10月中旬起,以主力陆续东进,图与华东之陈匪夹击徐州。
国军为屏障京畿,确保徐州战略要地,除已以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团及第三、第九绥区,分别驻守陇海路东段沿线外,并不惜放弃郑、汴,以期彻底集中兵力。第十六兵团(欠第九十九军第二六八师),遵于10月8日,由郑州经开封东进,亦于11月5日进驻蒙城;第四绥区除留第五十五军第一八一师驻守商丘,归第二兵团指挥外,亦于11月5日进驻蚌埠、临淮关各附近地区。
同时,以第四十四军第三十九师由安阳空运徐州;第五十四军由葫芦岛撤运浦口后,亦令饬转趋蚌埠;嗣复以第十二兵团,自南阳(河南省)东调。如国军能依限集中,则徐蚌地区国军战力,将可达5个兵团及两个绥区,合共27个军,与刘、陈二匪战力(共27个纵队)相较,尚居于均势。若再连同炮、空、战车单位,则国军仍居于优势地位。
徐州剿总,原计划东海之第九绥区西移,即以第四十四军改隶第七兵团指挥,一并西移运河岸,协同第十三兵团及徐北第三绥区(共九个军),利用运河地障,对陈匪采取守势,然后以机动兵团,先捕歼去运河以东之匪,斯时,就全局言,尚属大有可为。[1]
这个估计,并不完全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有一定理由的。
华东野战军主力开始南下陇海路,国民党军陇海路沿线兵力紧急向徐州、蚌埠附近收缩,几乎都是发生在同时。谁能先于谁,谁就抢到了先机和主动。
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所撰《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徐蚌会战”部分继续写道:
第七兵团因接引第九绥区之到达,只得延误其西移之时间,然陈匪主力,却已于11月6日,夺取郯城,越过邳县,蜂拥而至,该兵团事先未完成渡河准备,唯藉运河铁桥西进,复因难民争道,致行动缓慢,迄至11月8日,仅一部抵达运河西岸。兵团司令黄百韬为免拥挤,特着第六十三军直趋窑湾。[2]
要命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徐北第三绥区,阵前起义了——
正当黄兵团拥塞运河铁桥之际,徐北第三绥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二逆,于8日夜胁迫其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之各一部阵前叛变,防地因之开放。陈匪第一、第七纵队乃得直逼徐州以北。幸徐州剿总及时以前由安阳空运抵徐之第三十九师,开赴荆山布防,徐州情势乃得暂告稳定。
是时,陈、刘二匪各一部,亦同时进犯徐西(引者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徐州剿总为巩固徐州,除令蒙城第十六兵团,即向徐州北上外,并着徐东第十三兵团,西移徐州东部,加强徐州守备。[3]
其实,华东野战军主力本来就不是冲着徐州来的——他们瞅上的头道大菜,是黄百韬。
这一点,出头椽子黄百韬本人是有预感的——毕竟他久历战阵,又身临其境。
时任徐州“剿总”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地老先生的回忆或可资佐证:
十一月六日下午六时许,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和我乘车先行由海州到达新安镇第七兵团司令部,迅速入见黄百韬及其参谋长魏翱。黄刚刚举行紧急军事会报完毕,他马上就地图位置对李延年和我说明敌我形势:“陈毅的部署是想先打我第七兵团,现在兵团战略位置非常不利,在新安镇打则孤军无援,如侧敌西进,到不了徐州就会遇敌。且徐州工兵团迄今不来架设运河桥梁,我已命第六十三军从窑湾镇强渡,其余各军明早西行,转进太迟了,要掩护第四十四军从海州西撤,不能贻误戎机,否则全兵团将被围,陷全局于不利。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正是将帅无才,累死三军。这次会战如垮,什么都输光了。将来怎么办?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个人生死是不足惜的”。是夜十一时左右,黄百韬前来回访我们,谈了几十分钟——关于战场局势。他认为:今日国共之争,与历史上楚汉在徐州附近一决雄雌的味道相似。论调悲观,告辞之后,我们送他到门外。我归来才睡下,黄百韬又叫卫士请我出来。时已午夜,黄对我说了如下几件事:据今夜在郯城红花埠附近,共军的侦察员供称,陈毅主力十多个纵队均南下,先头已到郯城、邳县、费县地区集结,南下时分无数纵队急行,由此判断,敌人不让我兵团西撤集结,先打我兵团是肯定了。你和吉公(李延年号吉甫)明早速行,以免路上出岔子。作战厅郭汝瑰、许朗轩、张宗良等人作出这样计划来,使人伤心。大军作战,随时变卦,动摇军心,影响士气,难道他们不知道么?兵团兵力十几万人,陈毅主力三十多万,如果集中来攻,李兵团必败。尤以西撤途中,侧面受敌,随地应战,立足未定,各个击破,最堪忧虑。请告刘老总(刘峙)注意,要其他兵团快点集结,迟了就会误大事。如我被围,希望别的兵团来救。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来救。我们是办不到的。这次战事与以前战役性质不同,是主力决战,关系存亡。请告老总,注意激励各级战场指挥官,否则同归于尽,谁也走不了。请你面报总统,我黄某受总统知遇之恩降,生死早置之度外,绝不辜负总统期望。我临难是不苟免的,请记下来,一定要转到呀!他谈完,已是七日一时二十分,他最后又说了一句“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是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4]
黄司令长官的确有先见之明,可惜明了也没用!
——就在这一天,他那“先见之明”,就“不幸而言中”了!
战役发起后,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头从碾庄圩北、东、南三个方向对正撤逃中的黄百韬兵团实施向心突击:第四、第八纵队沿铁路北侧向西直扑碾庄圩;第一、第六、第九、鲁中南纵队从新安镇及其以西地区沿陇海路南侧向碾庄圩追击;第七、第十、第十三纵队穿过原国民党第三绥区何基沣、张克侠起义部队防区,渡过不老河,直插徐州东侧。至10日晚,第七纵队占领大许家、黄集铁路一线;第十纵队进至徐州东北荆山铺、大庙、侯集,直逼徐州东郊;第十三纵队在渡过不老河后控制了宿羊山,并于11日拂晓将黄百韬先头部队第一〇〇军第四十四师主力歼灭,占领曹八集(又称八义集)。
第四十四师是国民党军荣誉第二师的底子,抗战胜利时原拟派往日本当占领军。编成整编第六十七师后却被驱往了内战战场,被分别划出一部给整编第六十五师和整编第六十九师,在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都曾被华东野战军重创过。整编第六十七师剩余部队后来改番号为整编第四十四旅,先后隶属于整编第八十三师、第一〇〇军,最后覆灭在曹八集。
11日,第七、第十、第十三纵队与由皂河北上的第十一纵队及江淮军区两个旅,于徐州东大庙、侯集地区会合,完全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退徐州的道路。差不多与此同时,韦国清、吉洛率苏北兵团第二、第十二和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从宿迁跨过运河向徐州东南西进,由睢宁向徐州西撤的国民党军第一〇七军孙良诚部正好成了他们捕击的目标……[5]
黄百韬为“避免拥挤”派往窑湾绕路分进的第六十三军,成了出头椽子:
原驻守运河以西之第十三兵团,自九日奉命西移后,陈匪一部,即乘虚南下,直取曹八集,截断陇海路,徐州与碾庄交通,自此中断。而勉力越运河西进,已进抵碾庄之第七兵团,随之陷于孤立,陈匪在作战初期,即轻易完成战略突破,实为我会战不利之肇始。
故当第七兵团主力于11月10日到达碾庄地区后,即遭陈匪8个纵队围攻,兵团司令黄百韬原本无畏困阻,继续西进,嗣因接奉徐州剿总电令:“以碾庄为核心,行内线作战,待援军到达后,与匪决战。”之指示,乃停止前进,以碾庄为中心,部署防御,与进犯之敌展开激战。然其循窑湾之第六十三军,却于9日晨,遭陈匪毅第二、第九、第十二纵队之围攻,该军奋战三昼夜,毙匪逾万人,终以伤亡殆尽,寡不敌众,军长陈章自戗殉国[6],第六十三军遂首遭破灭。[7]
这个来得很及时的“徐州剿总电令”在国民党军史籍史典中成了一笔糊涂账:《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称是“徐州剿总”下的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在其回忆录却说是“奉国防部令”,其实两者都不好意思也不敢道出的事实是:这道命令之真正源头是最高统帅蒋介石。
因为这道命令的后果太严重了——不仅断送了黄百韬,还断送了整个徐州集团。
当然,黄百韬本人对陈章部的覆没也难辞其咎。他为“避免拥挤”把第六十三军支到窑湾那条道上,也是个要命的败笔!窑湾位于运河东岸,这里的运河河面本来就很宽阔——宽阔得不象河面倒象是一片湖面,陈章要打这里渡河且得费不少功夫,屁股后头追上来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第九、第十一纵队正好逮住机会,接踵而至,在窑湾将该部主力摁住,于11日全部搞定。
黄百韬,被结结实实地摁倒在地。
注释
[1]《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251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2]《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251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3]《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251~第252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4]李以劻:《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概述》,《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68~第69页,文中资料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5]《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第28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6]据时任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军第一五二师少将师长雷秀民先生回忆,陈章是在企图泅渡运河逃命时被我军击毙的,雷秀民:《第六十三军覆没概述》,《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220~第221页,文中资料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7]《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281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