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背后,反映了什么?

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背后,反映了什么?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原标题: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背后,反映了什么?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中,一名初试成绩331分的考生因“逆袭”初试390分考生,获得该专业唯一的(拟)录取名额而在网上引发关注。

对此,3月31日晚,初试331分考生本科学校济宁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先后发布声明。

济宁医学院的声明对“该考生为济宁医学院校教务处处长之子”等猜测进行了辟谣,并表示该考生父母均在山东务农。北京协和医学院声明称,该校成立调查组,对所涉考生的原始成绩单、复试程序等材料进行严格复核。经核查,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上述两校发声明后,由此事引发的新一波“考研”话题仍在被持续热议。有网友把“逆袭”考生视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也有网友为初试第一名落榜感到惋惜。还有网友认为,面试成绩人为影响因素太多、可操作空间太大;但也有网友指出,初试过线说明基础过关,但复试考的是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复试能够“逆袭”正是打破唯分数论的体现。

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背后,反映了什么?“考研热”下,考研“应试化”“高考化”问题如何破解?

考研初试比第一名低59分考生复试“逆袭”

3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发布2022年硕士研究生肿瘤学专业(100214)复试结果公示。公示显示:该专业仅招1人,2人进入复试。初试成绩331分(比初试第一名低59分)的考生陈同学,以复试90.86分(比初试第一名高近13分)、综合成绩78.53分(比初试第一名高0.57分)“逆袭”被拟录取。

由于进入复试的两名考生初试成绩分差较大,这一公示结果在网上引发关注,有人对最终结果产生怀疑,还有传言称陈同学系济宁医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某之子。

对此,3月31日晚,济宁医学院官方微博发布辟谣声明称,该校教务处处长陈某为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人,仅育有一女,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已成家。陈同学为山东省青州市人,该校临床医学院2017级学生,其父母均在山东青州务农。陈某与陈同学无任何血缘关系。

当晚10时许,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发布《对于网传“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的声明》。

声明提到:根据国家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简称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组成,其中复试成绩包括笔试与面试两部分。学校根据总成绩排序和招生计划数确定拟录取考生。

编号为100232370803234考生(即陈同学)的初试成绩为331(按满分500推算至百分制为66.20分);复试成绩为90.86分(其中笔试成绩47.00分,面试成绩43.86分)。按照初试与复试成绩各占50%的规则计算,该考生百分制总成绩为78.53分。

编号为100232413803258考生(初试第一名考生)的初试成绩为390(按满分500推算至百分制为78.00分);复试成绩为77.93分(其中笔试成绩48.00分,面试成绩29.93分)。该考生百分制总成绩为77.96分。

根据考生总成绩,该校拟录取编号为100232370803234的考生并予公示。

声明还表示,该校对网上传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调查组,对所涉考生的原始成绩单、复试程序包括现场面试录像等进行了严格复核。面试过程中,面试专家组对两位考生的专业知识、英语听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能力等进行了综合测试。面试专家根据考生表现进行独立评分,取各面试专家评分的均值作为考生面试分数。

经核查,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

初试成绩差距较大,复试“逆袭”是否超出常理?

陈同学复试“逆袭”引发网上质疑的主要原因是,两名入围复试的考生初试成绩差距较大。

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公布的《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简章公布招生计划考生复试名单》,初试前两名进入复试,其中第一名杨同学思想政治理论78分、临床医学综合242分、英语(一)70分,总分390分;第二名陈同学相对应的各科目成绩分别为61分、223分、47分,总分331分,两者总计相差59分。按该校考研成绩计算规则来算,两者初试分差实际折合为5.9分。

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声明来看,复试的笔试部分,陈同学为47分,比杨同学低1分。陈同学复试主要胜在面试成绩43.86分,比杨同学(面试成绩29.93分)高了13.93分。

按照初试与复试成绩各占50%的规则计算后,陈同学凭总成绩高出0.57分的优势被拟录取。

陈同学复试“逆袭”是否超出常理?

澎湃新闻关注到,在社交平台知乎上,有关“如何看待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招生处称‘严格复核,成绩有效’”的问题下,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名自称为“陈同学发小”的匿名网友称,陈同学本科期间“跟着导师进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并发表了一篇SCI影响因子为6.58的论文,且是第一作者。该匿名网友还晒出了多张去年以来有关陈同学谈其论文修改、考研初试情况等内容微信聊天截图。

澎湃新闻经多方核实确认,2021年8月,陈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营养前沿》)上发表了论文《Lycopene Aggravates Acute Gastric Injury Induced by Ethanol》(《番茄红素加重乙醇所致的急性胃损伤》)。

一名医学类博士后告诉澎湃新闻,《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的影响因子在6.5左右,属于不错的期刊,考虑到临床类的文章发表难度较大,能在这种期刊上发表一作文章,应该已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有网友表示,从导师角度来看,考生发表有第一作者的高分SCI论文,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若复试遇到重科研的导师,这一优势可抹平初试中的差距,反超也合理。

对此,认证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的网友“李昂”分析,“因为我国考研分数,并不能完全刻画考生科研能力。导师带学生,实际上是带着学生开盲盒。往往到研究生的第三年,导师才能判断学生适合不适合做科研;而学生也才能判断自己适合不适合做科研。”“如果学生有了实验室经历和文章发表经历,那么已经可以判断这个学生适合不适合实验室生活了,能不能做基本的实验和观察。降低了实验室运营风险。”

关于此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高考化”后,有些人大学四年几乎就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几个科目中度过的,可能初试分数不低但专业储备不足,有些人还可能根本不适合读研究。一些理工科专业学生可能连实验室都没有进过,更别说做实验,一面试就露馅。所以,考研复试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鉴别”职能,而面试往往成为研究生招考最后的“试金石”。

“复试被淘汰屡见不鲜,笔试第一名被淘汰,此次也并非第一次,我们需要有这种基本认知与常识。即:不要将普通高考招生套用到研究生招生上。”陈志文强调,研究生招考复试中有“逆袭”才正常,无“逆袭”反而不正常;若复试无“逆袭”则不用设置复试了,直接按初试排名录取即可。

他认为,将“逆袭”一词用在研究生复试上本身就是错误观念的反映。

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背后,反映了什么?

在“考研热”“考研难”“考研‘高考化’”“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等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的当下,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背后,反映了什么?

在陈志文看来,“研究生复试331分逆袭390分”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莫须有的猜测,反映出来的是招生考试改革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公众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误解,简单套用高考招生制度看研究生招生。二是公众对公平公正高度重视,同时,对分数之外的评价没有信任、信心。

透过纷繁的网络讨论,澎湃新闻注意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考研学生努力的方向与招生单位、招生导师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并不完全在一个纬度上。

一方面,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考研热度不断攀升,研究生报考规模增速远快于研究生扩招规模速度,“考研难”问题凸显出来。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上岸”,有些学生几乎是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仅为考研而学。因而,有些考生初试能得高分,却并没有打牢从事科研工作应具备的基础。

另一方面,考研人数持续攀升、考研复试线一路“水涨船高”,但仍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导师很发愁:有的考生过了初试专业科目、且分数较高,但本科时可能没做过实验,缺乏实验动手能力和经验;有的考生外语考得分数很高,但不会写英语论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告诉澎湃新闻,一些导师直到研究生入学后才发现,有些学生写作能力很差,对这类情况感到很头疼。徐景坤说,因此,他结合自身培养过百余名硕士的经历,以及导师们反馈,才提出“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为申请审核制”的建议。

在徐景坤看来,考试思维强调对错之分,是向已知学习,比如做题会分对错;而研究思维中不讲高低对错之分,是向未知学习,强调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当时最佳的判断与选择,而无标准答案。

他认为,当前本科阶段很大程度上还在延续考试思维,是“高考后”状态;而研究生阶段更强调研究思路,在这中间,思维转变的好坏快慢会直接影响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发展。他提出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的初衷是,希望从本科阶段起就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让学生思考更多的“为什么”,而不单是想怎么在考试中拿高分。

陈志文则提到,“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应试化趋势,为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近年许多专家呼吁扩大推免制度,甚至推行申请审核制,核心目的还是加大复试权重,不能搞成一试定终身。”

“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研究生复试的权重。”陈志文说,一些高校开始探索提高复试权重占比,比如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次复试权重就是50%,比一些复试权重仅占30%的学校高了不少。

但同时,他指出,一方面,舆论时常痛斥唯分数评价的不全面、不科学,批评看分数推动了应试教育的兴盛,提出应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另一方面,由于诚信问题,社会对分数之外的招生上的主观评价极度不信任,此次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引发的风波可能会让一些想加大研究生复试权重的招生单位却步。

陈志文感慨,我国各类招生考试改革都夹在这种进退两难之中。任何不惟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改革都几乎没有改革的空间。

如何破解考研“应试化”、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问题何解?

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向澎湃新闻表示,在现有机制下,考生高分低能的概率还是比较小,所以还是应该更多完善复试考核办法或发挥高校自主权,在录取中提高复试的权重比例,稍微降低初试的占比。他认为,这仍是一个可行方向。

不过,改变考研复试权重很难改变当前考研“应试化”“高考化”的趋势。

面对考研“应试化”,徐景坤的构想是,“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为申请审核制”。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的建议则是,提高研究生“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推免生占比。这也是当前研究生招生方面被讨论得较多的两个改革方向。

徐景坤认为,可以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外历,算出一个综合成绩,以综合成绩申请研究生。

曾勇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如果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备考研究生考试、去刷题,那么会影响到他本科的教育质量。”他认为,推荐免试的学生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提高“推免”比例,可以让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备考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本科的学习,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陈志文也比较倾向于提高研究生“推免”比例。

他指出,推行“申请审核(考核)制”需有边界条件,目前还不完全成熟,需要系统设计,包括考试在内“一揽子”解决,而不仅仅是招生;申请审核制也是需要提供成绩的,那么,我们提供什么成绩?目前国内各高校不管在日常科目考评还是研究生考试中,同一专业科目考(评)试的范围、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在统一考量上存在困难,其公平性会遭到质疑。我国要推行“申请审核(考核)制”,首先就需有类似美国GRE(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样可作为衡量标尺的考试,来保障公平和质量。目前我们的初试专业课多数还是学校自命题,不仅繁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难度差异极大。

相比之下,他认为,已推出多年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已被实践证明完全能在保障公平的同时,有效地保障招生质量,可行性很高。具体来说:研究生“推免”制主要依据大学在校前三年的成绩,免去了考研中的初试环节,也就避免了考研“应试化”问题;但由于 “推免”竞争激烈,因此会“受到利益攸关的同班同学的强监督,不会发生舞弊事件。”

同时,由于研究生“推免”时间早于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若没通过研究生“推免”面试,学生可正常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另有相关调查表明,“推免”生因为生源质量高受到了导师压倒性的欢迎。

“但在‘推免’生占比过高影响公平公正的舆论压力下,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谨慎控制着‘推免’生占比。”陈志文介绍,目前,我国“推免”生总量大约占研究生招生总量的15%,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366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所获得的推免人数与比例不同,层次越高的高校获得的推免人数与比例越高。

他认为,可以总体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比如逐步扩大到30%以上;适当扩大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的范围,并保留研究生统考招生的主渠道(公开招考占比不低于50%)。

此前,有地方院校校长向澎湃新闻谈及,在研究生招生指标确定、生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免”生政策的放开导致地方高校出现优质生源严重流失等问题,并希望能进一步增加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

对于这类问题,陈志文表示,“关于不同学校分配多少名额的问题,很难满足大家‘均贫富’的需求,给清华北大少一些、给普通高校多一些,既不代表更公平,也不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选拔。”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