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后的《达格南制造》 ——1968年福特女工罢工的真实故事

荧幕后的《达格南制造》 ——1968年福特女工罢工的真实故事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也许你看过《达格南制造》(Made in Dagenham)。这部2010年底出品的英国电影受到不少人捧场。它的兰本是1968年美资福特在英国达格南工厂里187名缝纫女工的罢工斗争(主人公丽塔集合了多名罢工者的特征)。她们受着资方、工会官员、工党政府的欺骗和打压(唯一正派的工会秘书支持她们斗争)。最后,铁娘子形象的政府部长顶住福特老板的撤资威胁,支持男女同工同酬,以皆大欢喜的结尾唱出“和解”的主旋律——工人与政府和解(女工、经理夫人和女部长都是“女性”啊)、劳资和解、大老板与政府和解,两性和解,各国政府随之而来的进步……

  电影里的许多情节都实有其事,但它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粉饰政客和老板,粉饰了阶级社会的现实。

  女工的劳动条件

  影片中,车间环境简陋以至破旧,屋顶到处是破洞。下雨时,要赶紧打伞,拿水桶接住漏下的雨水。有男工还表示,他们曾因为厂方不肯修理车间里漏雨的破洞而罢过工。

  事实上,车间下面的三分之二是砖砌的,以上则用(可致癌、致尘肺的)石棉。屋顶的破洞不仅漏雨,还会进风。为了保暖,工人在洞里塞上棉花。她们使用的针车没有保护装置,经常造成伤害。有人说:没有被机器伤到的人,不算真正的缝纫工。机械噪声则损害着工人的听力。福特车厂女工恶劣的工作条件到80年代仍然没有改变。

  男工和女工被彻底隔离。男工在流水线上从事与金属打交道的工作,从不熟练工到高度熟练工程师,划为五级。女工主要缝制汽车座椅。她们的工作被资方认为“没有技术含量”,定为B级(非熟练工),同时只按B级的85%付工资。这是所谓“妇女工资率”。她们每小时要做30个座套,受监控,被计时,工时又长。福特老板并没有特别坏,其他汽车公司和别的企业里同样盛行这套做法。尽管工作枯燥而艰苦。但女工们彼此关系融洽,经常说说笑笑打发时间。

  一名女工的后代写道:“我妈妈是前往国会大厦要求同工同酬的福特女工之一。我妈妈是单亲,挣钱养活我和我的两个姐姐,而不是挣的零花钱。我记得她那被针穿过的破裂了的手指,还有因为拉动皮革导致的肘部发炎,她那沾着棉胎的头发……”

  抗争中的女工

  女工们通过公司程序提出抗议,要求评为C级(半熟练工),遭到拒绝。于是她们发动了长达三个星期的罢工。女工们气愤地说:“要是他们漠视,就只好干出点什么事让他们重视起来。”

  她们在车间开会,投票决定罢工。汽车没有座套就无法出售,结果整个生产线迅速瘫痪。福特在利物浦的哈勒伍德(Halewood)厂的195名缝纫女工随后加入行动,使罢工的力量大增(影片中仅简单提到)。“我们想不到自己那么强大”,“我们以为不会使福特陷入瘫痪”,“我们和其他人(对罢工的后果)都非常吃惊”。女工们敢说敢做,义无返顾。由于她们的诉求和行动一再被媒体歪曲、蔑视,她们到电视台去据理力争。

  影片再现了斗争过程中的种种现实障碍——工会官员的反对、欺骗、两面三刀,例如刚开始跟资方谈判时,达格南工会高层蒙蒂摆出跟工人是自己人的模样,提醒工人“不要上他们(资方)的当”,目的却是要她们别开口,由他来谈;谈判中则大搅浑水,向资方表示“罢工取消;两周后我们再谈,到时你们要好好处理女工的投诉”,实即帮助资方拖延和蒙混过关;罢工加剧了本已困难的经济状况并导致家庭纠纷;男工的偏见,尤其是受停产“连累”而暂时失业的男工纷纷痛斥她们:“你又不用挣钱养家。那点小钱你挣不挣都一样,但我他妈得工作,得买煤、买吃的……蠢女人!”资方则打压分化,利用工会官员腐败的把柄来施压,还向政府威胁要撤资;当权的工党政府为了“搞好经济”则努力瓦解罢工。这些大体上值得一看。

  最后,女工只争取到92%的妇女工资率,每小时工资增加7便士。

  工人运动与女权

  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妇女斗争,1918年,(30岁以上的)英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但直到60年代,女工仍然普遍受到不平等待遇。尤其是私企女工和国营部门中从事后勤体力劳动的女工,都是单独按较低的工资率付薪的。一位福特女工谈到罢工时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问题。”

  在传统的工人运动中,男工及工会对男女同工同酬一直持敌视态度,甚至反对妇女就业,认为它会对男工造成威胁——男人应当作为家庭支柱,赚钱养家;女人首先是家庭主妇,然后是从事“不重要的”低薪劳动,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尽管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成年女工为了给一家人提供衣食、住所而工作(福特女工便是如此),但偏见仍旧顽固,因为老板们可以从中得到最大利益,通过雇佣“便宜”的女工来榨取超额利润,并借此分化工人。1930年代普遍失业的大萧条期间,女工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从1923年的27%增至1939年的30%。这使“女性就业排挤了男性”这一观念更加盛行。

  但这决不是说,“工人领袖”们会大张旗鼓地在报纸或讲坛上宣扬对女工的歧视。相反,近百年间,他们在“理论上”,在纲领和政策上始终标榜同工同酬,现实中则能拖就拖。工党执政了一届又一届,同工同酬从未兑现过。

  因此毫不奇怪,当福特女工起而罢工的时候,男工的敌意多过支持,认为“男人养家,妇女不该罢工”。但也有受访男工表示:“她们应该得到和男子相同的、平等的权利。”当被问及“如果你们男工因为她们的罢工而失去工作,那会怎么样?”他答道:“我会归咎于公司,而不是这些女工。”此外,她们多数得到丈夫的支持:“他们在周末也会帮着操持家务,因此我们和北方的妇女处境不同。她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完全被她们盛气凌人的丈夫压倒,永远没有自己的权利。”

  影片把焦点集中于“争取男女平等”,用“我们都是女人”的廉价道理来模糊女性之间的阶级差距(女工代表受到女部长接见时的那种紧张,事实上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突出女权之余,影片避而不谈女工为之奋斗的另一个目标:要求承认她们自己的工会。后来,福特车厂的全体女工加入了工会,并有着自己的强有力的女工代表。

  荧幕后的部长和工会官员

  影片结尾,工党政府的劳工部长芭芭拉·卡斯特(字幕译为“卡索夫人”)和女工代表们谈判,刚开始大耍政客手腕,声称自己完全赞成同工同酬,女工们必将获胜,再以“汽车业不同意,上议院会掀起轩然大波”等理由诱劝工人先复工,再慢慢争取。但在女工代表(不是很有把握地)要求必须保证男女同工同酬、女工的工资应达到男工的90%之后,部长似乎被她的“我们都是女人”所触动,并“良心发现”了,不仅没有“还价”,还把它提到92%,并在记者面前宣布支持女权和制定“同工同酬法”。看起来真是“各让一步,海阔天空”。

  事实远非如此。

  福特女工的罢工不是偶然和孤立事件。1960年代中期,是欧洲以至全球工人斗争风起云涌的年代。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中,学生和工人的联合大斗争差点推翻了戴高乐政府。由于经济危机伴随着物价普遍大涨、失业率急升,英国也出现了以年轻工人为主力的、此起彼伏的工潮。1968年5月至7月间,英国各地就有300万机械工人、30万铁路员工,以及航空公司飞行员和各地公共汽车司机相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工党政府则一再试图推行冻结工资的政策。影片也借卡斯特部长之口说起:“过去的12个月里全英国发生了2万6千次罢工,损失500万个工作日。”

  工人激进化的表现之一,是“非正式罢工”猛增,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工人绕开工会领导的约束,发起罢工。这种不可控的反抗,对老板们的统治造成重大威胁。工党政府决心严加遏制,削弱工人的战斗性。卡斯特部长亲自起草了白皮书《在发生劳资冲突的场合》(In Place Of Strife),提出罢工必须由工会经投票后正式同意,并且罢工前要设立28天的冷静期。违规的罢工者可被起诉、罚款和监禁。白皮书受到各工会领导层的抨击。第二年,卡斯特部长改而提议,要工会领导层承诺自己去遏制非正式罢工。总之,这位部长以及整个工党政府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去打压工人。

  有趣的是,1969年,英国的福特公司奋勇实践白皮书精神,在与工会官员签订的工资合同中规定,雇主可以处罚不经工会官员同意而自发罢工的工人。为此,福特在英国各厂的数万名工人起而抗议。

  但工会官员们只是在口头上反对白皮书。一位老工人艾伦·索内特(Alan Thornett)在他的著作《好战年代》(Militant

Years)中揭露道:是25万工人为期一天的全国性抗议罢工迫使卡斯特部长取消了计划;部长本人的日记则透露,她的提议事实上得到工会头子们的广泛支持,只不过在公开场合,他们不敢这么做,只能摆出反对姿态罢了。原因不难理解:白皮书针对的是工人的罢工权,力图整肃那些战斗性强的份子,而非工会领导;它有助于巩固而不是削弱工会官员的权力;而习惯于例行公事、以劳资调和为己任的工会官员,对于不受他们控制的工人抗争及工人代表,同样是很头痛的。卡斯特部长的如意算盘是:尽力争取这些工会领导人,一起把工人代表关进笼子里。

  远未结束的抗争

  片末有一段字幕:“福特汽车公司不断改进其雇佣制度,现已成为雇主的表率。”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部长介入之后,与工会、资方议定在2年内将女工定为B级。工会声称,能得到公司重新定级的让步已属奢侈。但女工们不满意(何况其它劳动条件统统没有改善),开会讨论:“每小时增加7便士,我们接不接受?”有些女工表示“我们要求定为C级”。投票结果是接受了“每小时增加7便士”的方案。

  尽管女工们并不满意,但她们仍高兴看到自己的斗争成为全国范围的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开始。同年就出现了其他争取同工同酬的罢工;这类斗争在70年代仍旧常见。妇女工会份子成立“全国联合行动争取平等权利运动委员会”(NJACCWER),并于1969年组织示威,促使政府于1970年通过“同工同酬法”。政府给老板们的让步则是“5年后生效”。

  该法案规定“从事与男性相似工作的妇女,有权得到同等报酬”。问题是:当某些低薪工作被刻意变成女性的“专利”,她们能怎么办?福特女工就陷入这样的困境。她们继续争取被评为“半熟练C级工”,但由于无从比较(只有她们从事缝制车椅皮套的工作,男工都干别的活),她们只能宣称自己的技术等级与半熟练男工相近。1983年,欧洲法院表示,英国的法例不能让所有员工达到同工同酬。福特女工试图借助这个有利条件“依法维权”,但被驳回。

  1984年12月,忍无可忍的女工在食堂开会,决定再次罢工。她们的行动又激起许多男工和工会的愤慨,但也得到不少男工的团结和帮助。资方大为震惊,并极力加以破坏。

  女工组织起罢工纠察队,在夜里值班。她们搞了一个大帐篷,整晚唱歌,听广播。她们喊:“福特缝纫工就像蘑菇,长在黑暗和粪堆里”。这样一直搞了9个星期。她们要同时对付工会和资方。

  劳工局来仲裁,成立专门小组研究福特的分级制度,最后判定“女工的速度和灵巧是无与伦比的,被公司明显低估,应当定为C级”。

  资方大言不惭地召集女工开会,把新的评级——女工们忍受了20年并通过两次罢工争取的成果——当礼物似的“赠予”女工。这让她们感觉是个侮辱。同时,她们的整个工作(包括劳动条件)毫无改变,只不过“她们的价值被认可了”。

  但接着,福特很快使出杀手锏:把女缝纫工的活儿全部外包。当地媒体则兴高采烈地报导说:“外包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资本主义远不是一个和谐、可持续的制度;在阶级决战到来之前,“和解”即使存在,也仅仅是工人和老板这两个你死我活的阶级之间一时的休战而已。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