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群美军士兵正围坐着烤火。
突然,一道绿光划过天空,树林中出现了一群身高几丈、青面獠牙的魔鬼,借着月色从树上、雪地和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一跃而出,朝着美军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美军在极端恐惧的情况下反击,和这些体型远比自己高大的“怪物”战斗,一时间炮火纷飞。
如果不说的话,你肯定会以为这是《异形》拍了动画版。
然而,这个片段其实是出自美国反战动画片《战火洗礼》,讲的是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
动画里,这些青面獠牙的“魔鬼”,是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志愿军战士。
导演认为,很多美国人受到媒体的歪曲宣传,都对志愿军有类似的误解,会把中国军人想象成魔鬼,他想用这部动画片告诉大家“真相”。
因此,导演在片中专门设计了这样一幕:
一位美军士兵和“魔鬼”正面相遇,突然,爆炸带来的巨大火光,瞬间照亮了黑夜。
火光之中,美军士兵发现,这个“魔鬼”是一位黑头发、圆眼睛的年轻小伙子,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原来‘魔鬼’也是人啊!”,这位导演用镜头语言这样演绎着。
这部动画作品,是美国少有的提到朝鲜战争的作品。
这位导演的考虑,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他们对朝鲜战争的认识是很刻板的,或者干脆就是遗忘的。
真正参加过战争,直面过志愿军的人,他们对志愿军有着相对客观的评价。
但远离那场战争,只是从影视作品和媒体宣传中认识那场战争的美国人,对那场战争有着深深的误解。
这种误解是有原因的。
我问过几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记者,问他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印象,他们本身也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但他们告诉我,在美国,了解这场战争细节的人是很少的。
首先,朝鲜战争夹在了二战和越战这两个对美国影响更大的战争之间,天然关注度就要小上不少。
与此同时,美军又在战场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而且是战术和道义上的全方位失败。
所以,美国对这场战争讲述得非常少,资料远比越战少得多,影视作品也很有限,我们也因为中美合作有所限制。
在美国人这里,这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一场被误解的战争。
1
关于志愿军的战术水平的问题,美国和韩国的认知就和我们完全不同。
早在1952年,朝鲜战场上还在打的时候,美国人就拍了部叫《决不撤退》的电影,来反映美军顽强的战斗意志。
但这时候战争还在继续,怎么也不能瞎编剧情不是?
所以电影拍着拍着,你会发现这哪里叫什么《决不撤退》,应该叫《疯狂撤退》才对,说是要夸美军,结果反而侧面反映了志愿军的战术高美军一筹。
开打没多久,你就看到美军在志愿军的突袭下收拾东西撤退:
刚到新营地没多久,志愿军又追了上来,“遇到麻烦”的美军,赶紧问领导啥时候能“撤退”。
第二天一早,被志愿军夜袭搞得一晚上没睡的指挥官,再次追问飞机啥时候到,能来接自己撤退。
或许编剧自己也觉得片子里“撤退”太多了,把美军拍得像丧家犬,于是专门在片中让主角说了句:“决不撤退,我们只是以退为进”。阿Q看了都直呼内行。
这片子在这里倒是没有瞎扯,据美国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记载,前期由于轻敌,美军被打得满地跑,所以他们确实很不待见“撤退”这词。
因此,他们就学蒋委员长,不用“撤退”描述自己的撤退,而是换一个更好听的词,叫做“反向前进”。
这种“反向前进”当然是被志愿军打出来的。
美军有全球最先进的飞机、夜视仪,有一个团顶志愿军一个军的炮弹,还有坦克、装甲车随时准备支援……
但志愿军就是能在这些高科技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摸到美军身边,发起雷霆一击,然后在美军支援抵达前撤走,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这个战术说起来简单,但要成功执行,意味着几千上万的志愿军,能整齐划一的行动,能做到一个人都不掉队、不暴露,甚至在长途奔袭后,还能向敌军发起冲锋。
只有钢铁般的纪律,独步天下的素质,才能玩得转这套战术。
1959年,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美国电影《猪排山》里就多次提到,志愿军“作战经验丰富”、“擅长战术穿插,凭着丰富经验对美军攻其不备”。
毕竟,美军等国被打惨的记忆还没走远,直面过这场战争的人还是能正视志愿军的战斗力的,你要说志愿军水平不行,那自己国家的参战老兵算什么?
1959年电影《猪排山》里对志愿军的描述
但是,随着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不断逝去,真相也变得越发模糊了。
从80年代开始,美国学术界就搞了一个叫“人海战术”(human-wave attack)的词,起初,这个词还是美国学者对志愿军大规模穿插、交替攻击战术的中性描述,但后来越传越歪,到了媒体嘴里最后就歪曲得不成样子。
其中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你们中国是人口大国,为了获胜不惜人命,我们之所以没赢,是因为我们尊重人权呀!”
这个解释,提供了一个符合大家刻板印象的解释,没多久,这个逻辑就被各路媒体、书本当成真理一样。
被誉为加拿大最权威的《环球邮报》,在写朝鲜战争评论文章时,第一段里张口就来:“中国能打成这样,是靠千百万士兵搞‘人海战术’。”
更荒谬的是,在列举战例时,他们还把志愿军和二战时的日军并列,看成同一种东西。
且不说这个比喻很恶心人,其中的逻辑更是自相矛盾的。
假如志愿军和日军真的一样,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把日本人揍了个七荤八素,怎么不把当初那套拿出来对志愿军如法炮制?
美国人这么瞎想,那韩国这边呢?
韩国的描述更夸张,因为美军毕竟和志愿军是打成平手的,而韩国人连朝鲜人都打不过。
如果说在美军看来,自己是被两三倍于自己的敌人包围了才打输了,那在韩国看来可能是1万倍。
韩国官方支持的电影《太极旗飘扬》里,是这么描述志愿军冲锋的:
2004年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
美国电影《绝不撤退》
至于志愿军的战术素养,美国人还有分析,韩国人根本分析不来,也无法理解。
2011年,有一部名叫《高地战》的韩国反战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离奇的案件。
韩军司令部发现,他们一支小分队的每一任指挥官,总是在整个小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人近距离打死。
一开始,司令部怀疑是朝鲜特工干的,可是再厉害的特工,也不可能在韩军阵地来去自如啊?难道阵地上闹鬼了?
结果,主角一去调查就发现了问题。
一天晚上,志愿军发动了夜袭,这个小队的新任指挥官赶紧下令反击,结果他的部下二话不说,当着主角这个调查员的面就把他毙了。
以前每一任离奇身亡的指挥官,都是这么被打死的,而且开枪的部下毫无心理负担。
在韩军看来,志愿军太强了,打是不可能打得过的,碰到了就只能跑,敢反抗就会全军覆没,谁敢让我们上我们就枪毙他。
整部电影都在讲,这场战争的胜败,跟朝鲜人和韩国人是没关系的,韩国士兵也一直在和朝鲜士兵暗通款曲,私下交流,而志愿军和美军是另一个位面的,看他们打仗就像看神仙打架,理解大神的操作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2
对于志愿军整体能力和素质,美军也有过研究。
一开始,这种研究还是靠谱的,只是没有被采纳。
美军里研究中国的专家有2拨人,一拨是抗战时和国民党对接支援中国抗战的驻华军官,这个群体人数最多。
而另一拨则是美军驻延安观察团,以及少数几个因为偶然原因和八路军有过交道的美军,这群人的代表,是在中国出生长大、和毛主席有过几次对话的谢伟思,不过这群人人数较少,话语权不够。
毛主席与谢伟思,图源:中国网
毛主席与美军观察团交流
按理说,美国在朝鲜是和共产党领导的志愿军打仗,最有发言权的该是这些“少数派”,可很不凑巧的是,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在大搞麦卡锡运动。
谢伟思等人的报告相对客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仅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在作战策略和思维上,也是一支真正的现代化军队,绝不能因为他们武器简陋就小瞧了他们的战斗力。
延安美军观察团向美国国务院报告中国共产党的情况
图源:美国国务院网站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谢伟思的话被美军高层认为是在“通共、替共产党说好话”。
谢伟思被美国情报部门打入冷宫,沦落到要靠干手艺活养家糊口,终其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中情局的总结报告显示,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对于中国志愿军极其轻视,压根不肯相信志愿军会参战,更不愿意相信志愿军的实力。
更滑稽的是,有些美国情报人员似乎猜到了“上意”,也顺着领导的心思,提交“太平无事”的分析。
结果就是前期面对志愿军的大溃败。
到后来,要追究责任的时候,情报部门的人又推脱说,之所以没有识破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是因为“在美国的图书馆里找不到毛泽东的著作”,“这篇著作里的某些话对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来讲是预言性的”,但这部著作“1954年前,在美国几乎无处寻觅,包括国会图书馆”!
他们说的这部著作,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直到60年代,美国内部分析在朝鲜战场上情报工作的失误时,才逐渐正视自己的错误。
图:中情局60年代关于朝鲜战争情报工作失误的总结,不再甩锅了
直面战场的美军尚且如此,不了解的就只剩下了胡乱的想象。
很多美国人无法解释志愿军强大战斗力意志力是怎么来的,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士兵都是被共产党洗脑了。
冷战时期,美国做了很多关于共产主义的宣传画,里面把各个国家的共产党都塑造成魔鬼,是来了就抢钱抢女人、还会给人洗脑的怪物,典型的“对着镜子黑敌人”。
这个现在看起来极其无厘头的说法,当时很多人都深信不疑。
1962年,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满洲代理人》,就把“共产党会操纵人心”的说法,一本正经地搬上了荧幕。
电影里,一个美军士兵在朝鲜战场上,被志愿军抓去参加了一个洗脑实验。
在共产党强大又神秘的“操纵”下,他和好多美军就成了“志愿军代理人”。
被操纵的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打死自己的战友,而被打死的人会微笑地坐着等死。
就算回到美国,只要一激活,这些士兵也会突然面无表情,形如僵尸,用诡异的“中国功夫”,攻击所有挡路的人。
更“智能”的是,在替共产党暗杀了美国政要后,这些被操纵的“代理人”还自觉灭自己的口,保证不泄露秘密。
CIA后来对共产党的“洗脑”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虽然结果一无所获,但这种阴谋论到现在还有人相信。
“洗脑”理论爱好者建立的网站
这种让美国人心惊胆战的传说,源头在哪儿呢?
1950年10月底,许多在不同战场的美军官兵都表示,自己听到了一种奇怪的“亚洲风笛声音”。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英军军乐团的苏格兰风笛,想出来和友军打招呼。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风笛”声刚落,很快就会有志愿军突然杀到身边,让人猝不及防。
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美国“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把冲锋号形容成“非洲女巫”:“只要她一响起,中共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把联军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更诡异的是,只要被中国军队俘虏过,不管你是美国人、英国人,是白人还是黑人,回来时不仅个个都像逛完游乐场一样高兴,甚至还悄悄搞“赤化宣传”,说什么自己“不给帝国主义打仗”的话,听着就吓人。
图:美国《外交政策》期刊关于“洗脑”传言的介绍
他们对此想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解释:共产党肯定是懂“洗脑邪术”,冲锋号就是向被洗脑者发出的信号。
他们不会承认的是,志愿军强悍的战斗力和极高的素质,来自人人平等的崇高理念,而不是什么洗脑。
在朝鲜战场上,为了保护战俘不被美军飞机误炸,志愿军特地为他们准备了巨大的提示战机不要误伤的告示牌,而战俘们也经常用告示牌掩护押送他们的志愿军战士。
然而,不少美军战机却对告示视而不见,依旧轰炸战俘。
1951年的秋天,在志愿军的碧潼战俘营里,美国士兵就搞了一次“控诉大会”。
因为这一次,美军丢下来的炮弹炸死了三个战俘。
很多美军士兵自己是第一次尝到被美军飞机炸得东躲西藏是一个什么滋味。
于是,怒不可遏的美军战俘愤怒地走到台上控诉美军的暴行。
控诉后,这些战俘们还组织了一场抗议大会,集体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图:《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3日第五版
当年管理战俘的志愿军干部说,让俘虏们自己感受一下美军的残暴,比志愿军讲100句大道理都管用,他把这个例子称为“让俘虏自己教育自己”。
只有触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触及灵魂。
截图来自纪录片《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
3
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同国家因为立场不同,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描述。
美国人对越战是有反思的,但美国人对越战的反思,其实带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们会给自己找出很多所谓“客观上的”,或者“人道主义”的理由,因为越南无论战术还是战略层面都没有赢过美国。
在美国不想撤的时候,哪怕美国大兵在越南已经死了很多人了,美国媒体也会帮忙控制住国内舆论。
只有美国想撤的时候,这种反战情绪才会被媒体披露出来不断放大,让美军可以在撤退的同时,还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撤退包装成“为了人道主义收手”。
但对于朝鲜战争,这种优越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找不到,因为这是美军的一场惨败。
在美国纪念朝鲜战争的地方,立着一群美军士兵的雕像,这些美国大兵神情萧索,目光迷茫,有惊恐,还有害怕,完全没有了以往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神态。
在尝试演绎这场战争时,无所不能的好莱坞也遭遇了尴尬。
好莱坞拍美国人的战争片是有思路的。
如果战事顺利,美军大胜,就可以多拍“威武之师、火力强大”的英雄故事,比如硫磺岛。
如果胜利是靠巨大的牺牲换来的,那可以往“道德之光”、“民主灯塔”的角度拍,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这种。
如果是败仗,美国编剧们也能挖出一些小细节,用“讲小人物故事”的方式,套上宏大叙事来讲人性,赚一赚观众的眼泪,比如《血战钢锯岭》,讲一个基督教徒怎么救人。
但是,在“朝鲜战争”上,这些套路通通行不通。
这场战争里,美军不仅是侵略者,还是个被打败的侵略者,而且对手还比自己更人道、更伟光正。
大胜场面没有,英雄史诗找不到,比人道,灯塔的光芒在东方的太阳面前黯然失色,这让编剧们怎么写故事?
好莱坞关于朝鲜战争的片子少之又少,有限的几部,也没有对那场战争做客观的还原。
韩国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认识就更混乱了。
因为如果不是美军的登陆,他们就会被朝鲜统一,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直接关乎到韩国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而这又是一个很令人痛苦的问题。
韩国仁川有仁川登陆的纪念馆,公园还有麦克阿瑟的雕像。
韩国政府每年会给雕像送花、派专人看护公园,有一批人认为,美军的登陆拯救了大韩民国。
但韩国还有一批进步派,认为这个雕像是个笑话。
在他们看来,雕像上这个人,为了自己的野心,强行带兵分裂了朝鲜半岛,他带来的美军还赖在这里不走了,并且时不时在韩国犯罪、骚扰百姓,等于把韩国的这个伤口,一遍遍地反复撕开。
2018年,一位牧师专程来到这里放了把火,还把自己点火的视频录了下来。
这个下面摆着鲜花,上面燃烧着火焰的雕像,就是当地人对这场战争矛盾态度的最好象征。
2016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有这么个剧情:因为训练失误,美军军官气得把韩军骂了一通,而主角因为受不了美军这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把这个美国人暴打了一顿。
这个片段刚播就火了,很多人还把这段截出来,供韩国观众们反复看来回味。
但在现实中,别说打美军了,美军在韩国公开犯罪韩国也不敢怎么管。
从李承晚宣布建国开始,这个国家都是得国不正的。
相比北边和日本人打了十多年仗的朝鲜,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李承晚是待在美国的豪华别墅里,心甘情愿地当傀儡的。
李承晚伙同美国人杀害了韩国真正的国父金九,压制国内的共产党,但自己也没有挑起大梁。
美军参战前,韩军被朝鲜追着打;美军登陆后,舞台是美国人的;志愿军一入朝,场面成了中美对手戏。
从头到尾,韩军分别在扮演失败者、陪衬,到后来甚至连陪衬的机会都不多,只剩下当炮灰和屠杀韩国自己的进步群众来刷存在感。
韩国建立以后,以前帮日本人做事的韩国财阀,丑陋的“韩奸”,到现在还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张紫妍这样的悲剧还在发生着。
这个问题越是深究,就越是觉得黑暗,越是细想,就越是让韩国人感到痛苦。
从1993年到2011年,韩国三大电视台——KBS、MBC、SBS就很少报道朝鲜战争相关的事情了,相比之下,他们更热衷于纪念“5·18光州事件”,认为这是韩国民主的开端。
2013年,韩国政府的民意调查显示,52.7%的初、高中学生不知道这场战争是哪年爆发的,即便放到成年人身上,这个比例也有36.5%。
《太极旗飘扬》讲的是亲情,《高地战》讲的是反战,《东莫村》讲朝韩两国友好相处。
这场对韩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战争,他们却没有多少拿得出手东西可以讲,因为一讲就是韩国现政权得国不正带来的鲜血和苦难。
以文在寅为首的韩国进步派有一个口号,叫“再造河山”。
但在这个理想成为现实之前,韩国人对这场战争,终究是难以正视的。
这句口号来自古代政治家柳成龙
尾声
美国、韩国都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他们有意无意的误解和遗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目的。
但遗憾的是,中国作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对这场立国之战的宣传也是不够的。一度还曾经遗忘,最近几年又有所提起。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他曾经看了一些西方描述朝鲜战争的电影和书,然后来给我分享他的“心得”。
毫不意外,我们因为认知的不同争论了一番,最后逼得我跟他一起找各种资料现场对质。
最后,他在证据面前服了软,但是他说的一句话,却让我沉默了:“我确实只看到了西方立场的片面内容,可是,中国也没有拍足够的电视剧和电影,没有出多少相关的书,让我这个感兴趣的外国人来听你们的声音啊!”
我反驳不了这句话。
搜索“抗美援朝电影”的关键词,里面大多数结果要么是乱入的,要么是韩国的。中国自己拍的片子,有几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近几年有零星的一两部电视剧。
整体而言,精品还是少了,能像《流浪地球》、《红海行动》这样有很大影响力的,那就更是凤毛麟角。
这场立国之战,某种意义上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把1840年以来中国上百年的屈辱和苦痛一扫而空。
新中国的建立,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让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站了起来!
我们描述这场战争文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和它的意义远不相称。
马前卒曾在自己的节目里提到,他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忘年交”黄老,写了一本抗美援朝的回忆录,在内容上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然而,这本书却在“重大选题备案”阶段被卡住,迟迟无法出版。
因为宣传的匮乏,这场战争的意义在前些年非但少为人知,反而在被公知们不断地贬损,由美国媒体带头炮制的“人海战术”等知名谣言,一度成为了不少人对这场战争的刻板印象。
在越南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战胜美国后,仅仅过了数十年,就有不少越南年轻人恨他们的先辈,恨他们为什么要抵抗,为什么不让美国占领,这样他们早就能当美国的好儿子,过上韩国人一样的“好日子”了。
在某段时间里,中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人,恨不得让列强再来中国殖民数百年。
一晃70年,当年英姿飒爽、在战场上痛击侵略者的小伙子,很多已经离开了我们,幸存的也已经垂垂老矣,我不知道当这些老前辈们,如果看到网上大家对这场战争的误解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余亮老师在自己讲抗美援朝的视频里,曾提到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与战败相比,后人没有勇气承认和继承前人取得的胜利,才是最大的悲哀”。
如今,面对美国越来越猖狂的进攻和打压,我们更需要学习先烈们的意志和勇气。
外国人越是不理解,越是不提及,我们就越是要郑重其事地讲,讲给我们这一代人听,也讲给我们的下一代听。
牢记历史,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从前辈们的功绩中汲取力量。
只有看清自己的过去,才能向未来更好地前行。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参考资料:
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大卫·哈伯斯坦姆:《最寒冷的冬天》
《人民日报》检索库
电影《高地战》、《满洲代理人》、《太极旗飘扬》、《猪排山》、《决不撤退》
张宝云:《韩国对朝鲜战争的公共记忆》 韩国研究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