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也谈抗美援朝的真相
冼岩
作为在西方制度体系和意识形态包围中的独立政治体系,中国之存在必然充满艰辛,这种“出身”也注定了中国的不平凡。所以,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引发、参与和主导了多个足以改变历史和世界的关键事件,其中第一件,就是抗美援朝。
对于抗美援朝,有人赞成、赞叹,有人痛恨、痛骂,学术界比较近期的“研究进展”是,有历史学家如沈志华者,依据一些从前苏联得来的所谓“解密电报”,称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因为金日成欺骗、绑架了苏、中,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中,尤其是中国,不得不跟着下水——这位沈先生显然是把大国博弈当成了自己邻里的家长里短:某某大妈确实这样说了,所以事情一定是这样的。他似乎不知道,大国交往之间,有着许多明暗、虚实的曲折,几方嘴里明确讲的,经常未必就是内心真实想法,更不可能是其全面考量。历史是复杂的,关于历史的资料更是复杂而可能相互矛盾的。要从这种复杂和矛盾中找出真相,需要一双能够洞穿迷雾的眼睛,而不只是简单地引用片面资料;如果没有这种洞穿迷雾的能力(沈显然没有),那就只能服从结果,从结果出发来解释曾经发生的事实。结果说明一切。
选择从结果着眼,事实就简单清楚了,也与沈志华们依据片面资料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作为大国,苏、中哪里是这么好骗的?无非是顺水推舟而已。也就是说,当时不但金日成需要这场战争,中、苏同样需要;尤其是中国,可能更需要。
就中国来说,急需这样一场既为自己、也为整个社会主义联盟而战的战争,以摆脱中国当时在联盟内既无足轻重,又受到盟主苏联猜忌的不冷不热尴尬地位,取得苏联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加快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华民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一种由茧化蝶的蜕变。历史证明,没有一种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量,传统农业国要实现工业化是极其困难的;一般能够走向工业化的,都付出了高度依赖宗主国的代价。哪怕1949年后,中共政权在初期的稳定经济、与内外多种势力的博弈中,展现了强大的体制力量,但是,巧媳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中国跟不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更不用说实现超越。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带来的苏联支持,中国可能只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爬坡慢行,其具体表现,可以参照与中国条件、规模相似的印度。换言之,中国将长期摆脱不了穷且弱的状况,还同时要面对各种内外挑战和危险。正是在这个意义下,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可以说是天赐良机,使中国既可以获得外力助推而加速工业化,同时又不必过分依附于外部势力(因为中国已经为此付出战争的代价,苏联随之而来的援助是中国应得的。这也是一个联盟要维系其存在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对苏联来说,朝鲜战争也是一个可以彻底稳定中、朝,一战而奠定远东布局的机会。事实证明,朝鲜战争可以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力量强弱变化的关键节点。正是从那时起,东西力量开始消长,美国的绝对优势被消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声势日益壮大。
不仅如此,这一战中国也打出了国威、军威,为以后摆脱苏联、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然,朝鲜战争的各方也都承担了代价。从那时起,美国开始扶持日本、台湾,中国的全面统一更加无期。但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整个身躯的健康状态与一个指头之暂时得失的比较,因此是完全值得的。
有人说,这是战争打赢了,所以中国才能有种种收获;如果打输了呢?这种风险难道不应该重视吗?当时中美力量悬殊,没有多少人能事先想到真正的结局,可能苏联当时的想法也是:让美国打到鸭绿江,迫使中国不得不更加依附苏联。这不说明当时中国决策的冒险,以及沈志华等人批评得有理吗?——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多少事是有绝对把握的。越是“重大”的决策,越说明难以取舍,成功的几率越小(否则,就不会成为“重大”),如果事情都要有了绝对把握才做,那么抗日、抗德都不会发生,大家都乖乖投降好了。
沈志华号称是历史学中的新现实主义流派,但如果马克思在,一定会称之为“庸俗历史学”。这种历史方法虽执着于细节资料,但其根本,仍然是价值主导。所以,对于不符合其价值立场的细节资料,他们无动于衷;而每发现点滴符合自己价值立场的资料,即如获至宝,声称“这就是历史真相”。
当然,沈志华们的研究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种补充,可以使各个方面、角度的信息更加全面,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决不可视为定论。同时,一个历史学家,不将自己做研究所依据的材料拿出来与同行共享,而是藏在背后,今天拿出来一点说事情是这样的,明天又拿出来一点说是那样的,这种做法,不像是搞学术,更像是做生意,很难不令人鄙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