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人眼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似乎不合当代,进而认为其过时了。
这种观点源于对当下社会结构变化的片面解读。
因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阶级界限看似模糊,白领阶层兴起,蓝领工人占比相对下降,社会阶层呈现多样化。
于是有人觉得,马克思主义基于阶级对立的分析不再适用。
1.这其实是一种短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并非简单的阶层划分,而是对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洞察。
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形式上阶级结构变化,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依然存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为争取合理报酬、工作环境而斗争,这背后仍是阶级利益的博弈。
比如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特里·伊格尔顿也有力反驳了 “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 这一观点。
他指出,资本主义具有混淆差异、破坏等级,把多样化生活形式杂乱混合的性质,高级资本主义会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觉,但实际上它将真实的不平等掩藏在背后。
在资本主导的社会中,丰富多样的消费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看似多元的职业选择,让人们误以为生活在一个机会均等、差异消弭的世界。
然而,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财富与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少数资本拥有者掌控着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他们能够轻易获取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地位。
所以在当今社会,资本集中度更高,赤贫和无产者的人数不断激增,阶级问题依然存在且严峻,只是被掩藏在背后。
马克思认为工人在工厂的聚集是其获得政治解放的先决条件,没有工人阶级,资本主义无法生存,而没有资本主义,工人阶级能够更自由地成长。
然而,有人深信阶级已如冷战一样寿终正寝,并将关注焦点转移到文化、身份、种族和性别等问题上。
但这些事物依然与社会阶层紧密交织在一起,工人阶级的消亡被大大夸大了。
比如把焦点关注性别问题,就相当于底层人民在争夺少的可怜的资源,让底层男女之间的矛盾加大,而忽视了同为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的价值观。因为只有团结,才具备形成改变社会的力量。
2.持“阶级理论过时论”的人,往往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
从历史看,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革。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结果。
同样,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将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当下,全球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频发,本质上是资本逐利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
如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资本贪婪引发危机,普通劳动者却承受失业、生活困苦等后果,这正是阶级矛盾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虽然说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马克思的特色在于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理解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刻视角。
以社会不平等为例,从阶级理论出发,能清晰看到不同阶级在资源分配、教育机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
在国际层面,阶级理论有助于分析全球经济秩序。
发达国家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高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这是国际范围内阶级不平等的表现。
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并未过时,仍然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以及国际格局。同样,在当今世界,运用阶级问题仍然是理解社会不平等、政治冲突和经济剥削等现象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于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