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形式很魔幻,内容很骨感——评《虚拟资本》(之六)

赵磊:形式很魔幻,内容很骨感——评《虚拟资本》(之六)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观点之所以微妙就在于,不论虚拟资本的规模有多么的泡沫,形式有多么的魔幻,马克思对虚拟资本底层逻辑的分析都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一、资本的纪律性

  在拙文第五集(《成也金融化,败也金融化》),我讨论了金融化的底层逻辑和虚拟资本的底气。结论是:

  ——金融化的底层逻辑,就是马克思早就揭示出来的,建立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上的“生产过剩”。

  ——而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则是虚拟资本把实体经济摁在地上任意搓揉的底气所在。

  按照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经典教义,虽然市场主体的决策是分散的,但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自动出清(消灭)任何不听招呼的捣乱份子。

  金融化之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否约束资本的行为,历次危机就摆在那里,我就不去讨论了。

  那么金融化之后,市场经济管得住虚拟资本么?

  二、不听招呼的虚拟资本

  很遗憾,虚拟经济有底气,不等于虚拟资本就能够有组织、有纪律。

  事实上,正如大家已经看见的那样,虚拟资本的发展趋势似乎是越来越无组织、无纪律。

  所以迪朗提醒说:“积累的虚拟资本总量可能会变得与经济体的实际生产潜力不相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危机。”

  迪朗的提醒很有必要。

  然而,在实体经济生产过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加剧这个难题),资本的历史使命正在进入一个被迪朗称为“秋天”的季节:实体经济卷不动了,不卷虚拟经济又怎么能获利呢?

  所以我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与其聚集于“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如聚焦于利润增长点为什么越来越集中于虚拟经济——这恐怕才是考察资本组织纪律性的要害所在。

  三、丰富的想象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虚拟资本的无组织、无纪律,必然反映在金融化的发展形式上。

  迪朗对虚拟资本的各种复杂形式的分析,再次印证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的哲学道理。

  迪朗说:“掉期合约、结构性产品和期权合约不断增加并相互组合。它们受限于金融参与者自身的想象力。后者的创造力确实非常活跃”。

  说到想象力,虚拟资本的想象力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我们正在经历的金融化时代,种种奇葩的金融衍生品被制造出来,想象力似乎成为颠覆现实的无穷力量: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已经成为主导金融创新的基本理念。

  可以预期,未来还会有更魔幻的金融工具被发明出来。

  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虚拟资本复杂形式背后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迪朗说:“虚拟资本基础形式的繁荣建立在积累动力的基础上”。

  迪朗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在提醒人们,金融化的魔幻形式与金融化的底层逻辑有关。

  四、唯物主义

  众所周知,创造复杂的金融工具并不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目的,积累的目的是利润,是更多的利润,即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

  由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阻碍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所以资本才会越来越集中于虚拟资本,并创造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工具。

  这就是我在第二集《卷空气是一种宿命》中的结论:“把虚无的空气当作真实的财富来卷,乃是虚拟资本的宿命”。

  正因为如此,迪朗说:“从1989年到2013年,每天在交易所交换的资金额从6200亿元增加到5344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与商业或投资活动相对应的交易与纯粹金融性质的交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该期的开端,后者是前者的70倍,到末期则是100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虚拟经济的规模很泡沫,形式很魔幻,但是它的内容却很实在,底层逻辑却很骨感,那就是:将生产过剩的矛盾从实体经济转移到虚拟经济中去。

  对于虚拟资本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迪朗是这么说的:对马克思而言,“价值增殖过程的预期验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实际积累过程。”

  迪朗紧接着评价说,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更加微妙”。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观点之所以微妙就在于,不论虚拟资本的规模有多么的泡沫,形式有多么的魔幻,马克思对虚拟资本底层逻辑的分析都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