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落地的那天,他们才发现被骗了半辈子

红旗落地的那天,他们才发现被骗了半辈子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1991年12月的莫斯科,冬天格外寒冷,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三色旗。这一天,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那个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起来的国家,正式宣告终结。而在这场历史剧变的背后,有一些人的命运,同苏联一样,走向了终点。

  苏联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在苏联解体后深陷抑郁。他曾是苏军高层,手握重兵,坚信自己捍卫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是全人类的希望。但当苏共政权垮台,他发现自己曾誓死效忠的国家,竟然像泡沫一样消散了。他一度幻想可以挽救局势,支持“八一九事件”的政变,试图阻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最终失败。那些曾经的战友,要么迅速转向新政府,要么销声匿迹。面对自己一生的信仰破灭,他选择了举枪自尽。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选择自杀的将领。苏军副总参谋长瓦连尼科夫,克格勃将军博布科夫,也在苏联解体后陷入极度的精神痛苦,甚至走向自杀。为什么这些曾经的苏共忠臣,在苏联倒下的那一刻,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们以为自己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崩溃?是敌人的阴谋,还是内部的腐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苏联究竟是死于1991年,还是更早就已经死了?

  许多人把苏联的灭亡归结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认为是他推行“新思维”,搞市场化改革,导致苏联分崩离析。也有人认为是叶利钦之流篡夺了政权,解散了苏联。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苏联的社会主义早在1956年就已经发生了质变,而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不过是这个腐朽过程的最后执行者而已。

  苏联与苏修——一个被混淆的问题

  很多人至今仍然将苏联和苏修混为一谈,甚至怀念苏联的一切,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的灯塔”,但实际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斯大林去世后就已经被颠覆,之后的苏联是一个打着红旗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我们不把这个问题分清,就无法真正理解苏联为什么会灭亡,也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管理权。 而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这一切都被悄然改变。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大肆批判斯大林,抹黑无产阶级专政,将苏共改造成“全民党”,取消了党的阶级属性。随后,他推行了一系列修正主义政策:

  1. 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全民国家”——这意味着国家不再是无产阶级掌握,而是变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机构。

  2. 削弱计划经济,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在农业、工业领域逐步引入利润导向,使得国营企业变成了官僚资本操控的工具。

  3. 镇压党内革命派,打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干部——斯大林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大多被清洗,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修正主义官僚。

  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的统治虽然稳定了局势,但并没有改变这个趋势,反而让官僚资本阶层进一步巩固权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权集团。他们利用国有企业搞寻租,形成了事实上的“红色贵族”。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已经完全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成了一个被管理的群体,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官僚资本主义国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联解体后,苏共高层几乎没有人真正抵抗,反而纷纷变成了资本家。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等人不过是这个阶级的代表,他们并没有真正背叛苏共的统治阶级,而是顺应了他们的利益需求,把过去隐蔽的官僚资本主义,直接转变成公开的资本主义。

  苏修是如何欺骗人民的?

  既然苏联早在1956年就已经发生质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百姓、甚至党员、军人一直没察觉?为什么到了1991年,很多苏军将领才突然感到“信仰破灭”?

  首先,苏修保留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外观”。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形式仍然保留,工人仍然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比如医疗、教育、住房补贴等。这样一来,普通工人并没有察觉到生产关系的变化,只看到“社会主义福利”还在,便误以为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的。

  其次,苏修利用“反美”塑造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假象。美苏争霸持续了几十年,苏联在国际上与美国进行对抗,比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79年入侵阿富汗等。这些行动,让许多人误以为苏联仍然在“反帝”,从而忽略了国内已经资本主义化的现实。

  再者,苏修通过控制舆论,掩盖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例如,苏共在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对外宣传是“捍卫社会主义”,但实际上,它镇压的是当地的无产阶级群众,而不是资本主义势力。许多党员和军人被这种宣传欺骗,误以为苏联仍然是世界革命的领导者。

  苏修的欺骗终究不能维持太久。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危机爆发,苏联的官僚资本集团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垄断经济,而是希望通过全面市场化,把国家财产彻底变成私有资产。于是,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休克疗法”,开放市场,砍掉福利,导致通货膨胀、物资短缺,最终引发全国性的经济崩溃。而在这个过程中,叶利钦抓住机会,利用民族矛盾解体苏联,将国有资产分给了一批寡头,自己也成了最大的赢家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随着赫鲁晓夫上台和苏联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毛主席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正在发生质变,特别是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政策和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淡化,为资本主义复辟埋下了隐患。毛主席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深刻的预判,还在多次讲话中对苏联的变质过程做出了预言。他明确指出,“修正主义的结果一定是复辟资本主义。” 这是他对赫鲁晓夫及其后继者走上修正主义道路的深刻洞察。毛主席的这番话,揭示了修正主义本质上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抛弃革命斗争的路线,是社会主义内在危机的根源。

  当时人民日报及时响应了毛主席的警示,发表了一系列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深刻剖析了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的错误政策,还指出了苏联在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口号式社会主义”掩盖其实质上的官僚资本主义复辟。特别是在1960年代,《人民日报》多次批评苏联领导层的错误路线,强调了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忽视的基本原则。媒体上指出,赫鲁晓夫的“新思维”不仅没有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反而弱化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放松了对资本主义力量的警惕,致使苏联走向了修正主义。

  毛主席在不同场合下多次强调,苏联的修正主义已使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变,“苏联的领导人并非共产主义者,而是变质的资产阶级。”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苏联高层从理论到实践的背离,尤其是赫鲁晓夫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已经让党和国家的领导层成为了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官僚阶层。这些领导人不再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与资本主义者达成了某种妥协与合作,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人民日报》在1963年发布的一篇社论特别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指出**“修正主义的最大危险是它不明说自己是资本主义,而是在口头上仍然说自己是社会主义。”** 这一警示正是对苏联修正主义的精准描述。苏联当时的领导层,表面上高喊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实际上却在背后进行资本主义复辟。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他们不惜抛弃革命的理想,实施一系列使国家脱离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人民日报的这一论断为中国乃至世界左翼力量提供了一个警觉,要求我们要时刻警惕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背叛行为。

  毛主席在对苏联的批判中,还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警惕,社会主义会变成官僚主义,最后会走向资本主义。”

这一观点为《人民日报》提供了理论支持,媒体上的许多评论都指出,苏联的腐败和官僚主义正是其社会主义走向失败的根源。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特权阶层的崛起,原本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工人阶级的利益被抛到一边,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人民日报》**的批判文章准确预见了这种趋势,揭示了官僚主义的危害,必须警惕这种“从上而下”的腐化现象,避免国家和党组织变成腐朽的权力机器。

  最终,毛主席的预言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得到了验证。虽然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救苏联,但实际上,改革的结果却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彻底崩塌。国家迅速市场化,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几乎完全被抛弃,曾经的工人阶级领导者转变成了新兴资本家的工具,经济逐渐呈现出“寡头资本主义”的模式。而这一切,也正是毛主席当年所预言的:“修正主义的结果一定是复辟资本主义。”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人民日报》和毛主席的警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苏联的崩溃并非单纯因为“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由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导致了社会主义的腐化,最终在资本主义的洪流中沉没。

  当1991年苏联解体,苏修统治阶级顺利转型成了俄罗斯的新贵族,而普通老百姓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里。那些曾经信仰苏联的军人、党员,看到自己奋斗一生的国家被自己的领导人出卖,才终于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但他们醒悟得太晚了。

  苏联的灭亡,并不是1991年发生的,而是1956年修正主义上台时就已经注定的。它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无产阶级不能牢牢掌握政权,如果允许修正主义者篡改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最终必然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苏修的统治虽然维持了几十年,但它最终还是被自己内在的矛盾所吞噬,而那些曾经忠诚于它的将军、党员、工人,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的灭亡,痛苦地发现,自己被骗了半辈子。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