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

惠能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卢,是一位汉传佛教禅门南宗祖师,与北宗神秀大师分庭抗礼,世称禅宗六祖[1](禅宗北宗以神秀为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至宋太宗加谥曰“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加谥曰“大鉴真空普觉禅师”,神宗加谥曰“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元仁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史学家陈寅恪赞其:“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2]

名号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六祖天生聪颖,听法即悟,惟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曹溪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3]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来源请求]

生平

早年

《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祖籍为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亲卢行瑫贬官于岭南后早逝。高士涛认为惠能是北州望族范阳卢氏的后裔[4],而孙昌武根据王维所撰《六祖能禅师碑铭》中“不生族姓之家”的内容,推断惠能肯定不会是世家巨族的范阳卢氏,孙昌武进一步指出《坛经》所表达的观念主张佛性人人本具,这与氏族等级观念正相矛盾,关于惠能出身范阳卢氏的说法,无论根据如何,都反映了旧的门第观念痕迹[5]。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6][7]但是五祖弘忍戏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8]

皈依佛门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不识一字。一次,惠能在客店卖柴后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心下即便开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黄梅山东禅寺来,那里有五祖弘忍弘法,座下千余人。后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是前往黄梅拜谒五祖。五祖知道惠能根性大利,派他在厨房做工。惠能八月有余,只是“舂米,破柴”,未曾上过一次正殿,听过一次法会。

其时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9]大众皆惊,弘忍见后,告诉大家并未开悟,将偈子擦干净。后来,五祖于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刚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五祖于是传衣钵,定为传人。并且嘱咐六祖坐船南下,等时机成熟后再弘法,衣钵就到你为止不要再传了。[10][11][12]

后来惠能隐蔽十五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开始弘法。麾下四十三人开悟,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

  •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13]

  •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4][15][16][17][18]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19]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21]

南北争端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22]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23],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24]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此弘法长达37年之久,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是为曹溪禅,人称“南宗”。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有“两京法主、三帝门师”[25]之尊号,号称“北宗”。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不想与师兄抗衡,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敕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26][27][28]

圆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29]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30][31]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佛学理论

六祖砍竹图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32]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33]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34]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35]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36]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37]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38][39]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40]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师。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41]

经典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六祖坛经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传承门派

惠能禅法在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曹溪禅(惠能禅)的南北二宗。“曹溪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曹溪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曹溪南宗,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42]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著名弟子

其弟子众多,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43][44],一说为“十人”[45]著名者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46][47]等。

注释

  1. 相传其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详见弘忍
  2. 陈寅恪:《论韩愈》
  3. 《六祖法宝坛经略序》
  4. 高士涛 《六祖惠能本贯家世粗考》
  5. 释传正总主编;释妙峰主编 《曹溪 禅研究 2》P358-359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ISBN 7-5004-4084-7
  6. 又因惠能生于岭南,故《景德传灯录》
  7. 《宋高僧传》卷第八
  8. 惠能《释门正统》
  9. 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10.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一)
  11.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二)
  12.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三)
  13.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法正宗记》
  14. 《坛经·行由品》
  15. 五祖弘忍大师《释氏稽古略》
  16. 三十二祖弘忍大满禅师《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17. 五祖弘忍大师《联灯会要》
  18.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五家正宗赞》
  19. 法海据惠能讲法记录而成,是现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发现,又称“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进行了编译。
  20. 铃木大拙博士校订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书店发行),川上天山著,孙伯君编译,景永时主编的《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该书2005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西夏语译《六祖坛经》(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6-14.
  21. 五祖弘忍大师《佛祖历代通载》
  22. 《瘗发塔记》
  23. 《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大师告众曰:‘……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24. 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
  25. 曾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禅师
  26. 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
  27.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28. 《神会语录》卷三
  29. 《传灯录》(卷五)
  30. 《六祖坛经》
  31. 《宋高僧传》(卷八)
  32. 《佛教人物传》,中华佛典宝库编,“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
  33. 法海集记《法宝坛经》
  34. 《坛经·智论》
  35. 《坛经·智论》
  36. 《六祖坛经》载:“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37. 《法华经·寿量品》
  38. 《六祖坛经·偈》
  39. 吉州志诚禅师《五灯严统》
  40. 《六祖坛经》
  41.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林子青
  42. 什么是“禅宗一花五叶”?. 国学咨询. 2008-04-10.
  43. 《景德传灯录》
  44. 《传法正宗记》
  45. 《法宝坛经》
  46. 《僧传》
  47. 《传灯录》

参考书目

  • 《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 《宋高僧传》卷八
  • 《景德传灯录》卷五
  • 《五灯会元》卷一
  • 《释氏稽古略》卷三
  • 《传法正宗记》卷六
  • 《曹溪通志》卷二《六祖大师传》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