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学生送去美国留学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杨振宁这句话并没说错

“把中学生送去美国留学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杨振宁这句话并没说错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文/小凡& Sasa

不少家长在热衷于一个观点:出国要趁早。总觉得孩子越小越早送到国外,就能更融入外国社会,比别的孩子有“先发优势”但他们并不知道,太小的孩子草草送出国,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儿。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就这样向中国家长们给出过警告。

95岁的杨振宁院士这两天玩起了直播。直播中,杨老谈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别,对于时下的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杨老谈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美教育以及诺奖等热门话题。在谈到中美教育时,他的一席“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话语,引发的很多人的思考。

为什么要送“小留学生”出国?

据教育部统计,2016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了54万。在这个逐年增加的群体当中,以中学生为主体的低龄留学生的势头也愈发迅猛。光是赴美就读中小学的学生人数已近4万人,占在美就读国际中小学生比例过半,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百倍。

(图片来源:搜狐教育)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背后原因促使着大批家庭越来越倾向留学,并且选择在孩子更早的年龄送他们出国呢?

首先在美国就读中学是进入美国高等院校的有利跳板。在同等条件下,美国顶级高校对美国高中学习经历的认可度肯定比海外中学高,课程衔接上也更流畅顺利,会在申请考量时的加分项。很多家长认为,先到美国中学历练一番,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国外生活学习环境,拥有更强的竞争性。

(图片来源:US News & World Report)

另外一部分家长动心的是海外优良的生活品质。国内有粉尘雾霾,有食品危机,有高强度的升学竞争。相较之下海外生活显得更自由,伴随着更多可能,简直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许多家长们卯足了劲儿也要送孩子出国,越早逃离苦海越好!

(图片来源:新浪教育)

不排除很多家长过早送孩子出国是出于互相间的攀比心理。别人家的孩子出国前接受精英教育,我的孩子也要这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逢年过节,走亲串友,说出来也有面。

图片来源:公众号排行榜

而一直以来国外“贵族式”的教育也令不少家长趋之若鹜,自己年轻时没那个条件,现在一定要在自己孩子身上找补回来。但至于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出国,出国接受国外的基础教育对孩子有益,可能没想过那么多。

图片来源:澳洲123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的脑海里总会存储许多美国社会的精英形象和他们的成功历程。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接受了美国的教育后,虽不能成为这样伟大的人,但最起码,对于孩子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益处。

图片来源:搜狐公众平台

这句“中国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总会从很多中国家长的口中说出,听后总会让人感觉中国教育耽误了很多天才。所以每年会有那么多家长省吃俭用、甚至砸锅卖铁地将孩子送到国外初中、高中,甚至小学。

那么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就好,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查到不行,耽误孩子成为天才、改变世界了吗?

素质教育,真的适合中国吗?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的和灌输,说不好听了就是大家口中的“填鸭式。”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求同思维。

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上课时要求注意听讲,举手起立发言,不能乱讲话,回家认真复习做作业。像美国需要花长时间整肃乱哄哄的课堂纪律,在中国绝大多数课堂都不会发生。这样的环境下学到的知识会相对扎实,当然也伴随着沉闷和枯燥。

图片来源:腾讯网

美国孩子就不同了,乱哄哄的教室里,老师带着一堆孩子寓教于乐,玩的时候尽可能地教知识,快乐是有了,但知识结构相对零散也不扎实。不过,倒是没让大多数人讨厌学习。

图片来源:新浪网

中国教育讲究勤奋学习,美国多以愉快学习为主。有人说做美国的中学生很幸福,早上8点多上课,下午3、4点就休息。中国学生很苦逼,要上早晚自习,周末还要上补习班。

美国中学的课程标准比中国要低,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注重个性的发展,不过也导致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也随之下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初中生在数学运算、逻辑思考及推理方面把美国学生拍在沙滩上是分分钟的事。

图片来源:搜狐

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是不好,英国也不会翻译出版上海基础教育的数学教材。据悉,今秋开始英国部分小学陆续使用上海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课本练习部分和教师用书。

图片来源:美联社

我们再来说说素质教育。美国教育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国学生面对升学压力不得不把分数当做命根。但这里是不是也要稍稍承认,追求分数、填鸭式教育、机械性的学习考试也让我们吃到一些甜头。考GRE的时候,有多少中国人几乎是半梦半醒之间就拿到了满分。

美国的素质教育评判一个学生时更加综合化,分数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课外活动,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成了能否迈进大学门槛的重要考量。在这点上,出国读本和研究生的中国学生在申请时学校时就会吃亏不少。因为长久以来,中国在人才的选拔方式上一直很单一。

图片来源:edu.jxnews.com.cn

但要说中国基础教育抹煞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真的有点叫屈。首先这里要承认,中国求同式的教育方式,的确为一些孩子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也要说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是和这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希望走素质教育,但也要顾及国家现状。教育在中国并不是有钱人才能得到的(学区房另算),而杨老在直播中说的教育也是普通人、大多数人能接受到的教育,并非是精英式的或小众式的教育。

图片来源:明炬侨美移民

但在美国,私校、公校、教会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差得不是一点。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在多数家境良好或者自律性很强、求知欲很强的学生身上效果才会极为明显,也就是那一小撮。家境优越,父母重视教育、从小受到精英式的教育,不出意外的话也会一直精英下去。这里插一嘴,精英教育也不是那么好混的,也是要一板一眼,甚至比应试教育更苛刻。

再来看看杨老的话,杨老特意强调的是80分的学生,接受中+西的教育很容易成功, 但是在孩子需要接受基础教育时送孩子出国,素质教育是有了,但碰上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把他们放在注重个性教育而非集体教育的社会,是否太过冒险。

《小留学生》剧照。图片来源:小留学生图片

90分以上的孩子,这就不一样了,在哪儿待着他们都是精英的那一小撮,在美国他们这个群体会更容易发展,可这样的人在中国毕竟是少数。

“小留学生”缺失情感关怀和成长引导

除了基础教育的差异,小留学生还要适应不同生活情感因素影响下的成长生活。在这段经历里接受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软教育”,将会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人10至19的年龄段定义为青少年阶段,“小留学生”们也基本处在这个年龄范畴之内。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对世界认知也没有完全建立。他们敏感脆弱,又倔强叛逆,往往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当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生存环境中,来自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引导必不可少。

(图片来源:INLIFE Healthcare)

当这群懵懵懂懂的青少年远离家人,在语言、文化都迥然不同的异国他乡,别说学习,就是生存本身就不是件易事,可以称得上步步惊心。

生活独立自理,日常健康安全,这是广大父母在留学前迫切想了解的重要因素。但仅仅凭借只言片语的网络信息和真实性存疑的中介宣传,如何能够确保万事无虞?这些孩子能否找到一个负责靠谱的借宿家庭,能否能够照顾起居独立生活,如何可以在学前课后不遭遇危险、远离危机。

年纪越小往往风险越大,当孩子真的遥远得看不到了,海峡之外的父母操碎了心也只是有心无力。

(图片来源:新浪)

想要在国外生存,就必须掌握这门语言。很多家长觉得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将会是英语飞速进步的最高效助推器,“管他英文水平,丢到那个环境中还能不好?”。

殊不知这种不讲究基础和方法的理念可能会是道“催命符”。试想,一个可能基本单词都说不出口的孩子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如何跟上全英文的常规教学进程?相反,这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敏感、气馁、自卑的心理,长期挫败感会导致厌学弃学的恶果。

(图片来源:Pinterest)

除此以外,小留学生还要适应文化上的差异,与老师、同学、住家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接触到的人事物磨合。相较美国大学中多元开放的校园和完善辅助机制,美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往往缺失了这关键的一环,这让小留学生处处碰壁,形成有话说不出、说出无人听的尴尬局面。

尽管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每个留学生不可避免的,但由于这个特殊群体年龄较小、自我调节应对能力不强,“小留学生”们更容易被边缘化。如果这是一座必须逾越的阻隔高山,是否当我们更加强大自信、做足准备时,更有胜算呢?

(图片来源:Pinterest)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成长阶段家庭对于孩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当青少年摸索着从稚嫩孩童迈向成熟大人,也有自己的情感诉求。他们会想家,会孤独,甚至不少“小留学生”还怀疑是不是父母这么早送自己出国就是不爱自己了?

距离和时差会拉长对家庭的思念,也容易扩大内心空洞。如果这份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引导和疏解,反而愈积越多,严重的话将会成为存在隐患的心理阴影。

(图片来源:网易)

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也需要受到来自父母长辈的正面积极影响,需要树立一个行为榜样去模仿追随。许多美国高中是个复杂的环境,这里会有1%的精英,但也有霸凌、吸毒、性侵等负面因素。杨振宁教授也谈到了美国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可以促进人个性的发展,但如果走偏路、走极端也会有不可设想的后果。这些年轻人一旦堕落就可能回不来了。

(2015年加州高中中国留学生霸凌案震惊社会,也让人再次探讨小留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和父母作用。图片来源:Dailymail)

当这些孩子犯错了,我们能完全责备他们嘛?可能他们还分不清玩笑与伤害的界限,也不明白是非丑恶的判断标准,他们可能只是因为心理积覆着太多的负面能量,在一步步被边缘化、异类化的过程里感到愤懑和抑郁,却不懂如何倾诉和发泄。

低龄化出国,必须面对缺少家庭的情感关爱和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的风险性,所以“小留学生”们和他们的家庭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图片来源:CNN)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任何一种人生规划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番苦心。面对留学甚至是低龄化留学,父母都应该理性不盲目、批判有思考,毕竟只有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决定才会是最好的决定。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