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更需要“林道静”那样的老师

中小学更需要“林道静”那样的老师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看了《南方都市报:博士争当中小学教师,很有意义但不宜夸大 》。

这篇文章后面的留言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家资金雄厚,怪不得有高才生去卖命。你一个连2000块钱工资都发不下来的县区学校,试问清北生会去吗?

2021-10-11_124107

如果是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才当中小学老师的,那就不好了,因为教育是个良心活儿,当利益和教育搞在一起时,就会出问题。如果是认为博士更有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有效地向中小学生传授知识并不容易,这和老师的知识多少关系不大。博士的知识中小学生未必需要,博士的被学校养成的一些教育方式也未必适合中小学生。

文章中提到的“博士”应该指的是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的那种。如果从18岁开始上大学算起,4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成年后仅在大学阶段就呆了10年。先不说目前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一个人在社会学习磨练10年,一个人在学校学习训练10年,两个人的能力高低上下并不难看清楚。学校能学到的,在学校外也能学到;学校学不到的,在学校外也能学到。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由于这个博士群体是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与绝大多数同龄人相比,他们所获得的学校外人生体验和生活能力相对少了很多,而这个学校外的人生体验和生活能力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人各方面人生体验和生活能力与他的年龄不能一致起来,就会因此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在可以试错的年龄试错以取得相当的体验和能力,而是到了不该犯错误的年龄却犯错误了,整个成长节奏乱掉了。而这些问题不利于教育学生。这也是目前学校盛行“唯分数论”一个重要原因。大搞“唯分数论”而失去先进性是因为没有能力和意愿找到比“唯分数论”更可靠、更先进的其他评价标准了。

在当下社会,包括博士在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一般都会受限于学校所培养和塑造的个人经验和书本知识。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外力给予他们恰当改造,他们不愿意也几乎不没有能力走出“舒适区”,去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以丰富自己人生体验、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而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恰恰缺乏了那种"足够大的外来"。

在学校教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从一个“舒适区”到了另外一个希望的“舒适区”。可是,必要的人生体验和生活能力对一名合格老师又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些就无法授业解惑。进了新的“舒适区”未必舒适,因为国家和家长对教育有要求和期望,他们是一对儿矛盾。

如果真的打算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该选择“林道静”那样有理想、有经验、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如果没有理想,如果没有相当多的人生体验和生活能力,老师是教育不好学生的。中小学更需要“林道静”那样的老师。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日本的书。该书被列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在2020年前,学校也早就开始推荐小学生阅读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方法值得借鉴,比如,日本学校把有丰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请入课堂给孩子们授课这个方法。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学校教育上面的论述更是值得重视。

对中小学生而言,与培养培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相比,学习书本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仅就学习知识这一点,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更加需要的是多和大自然接触,更加需要的是从劳动者那里获得第一手知识和技能。与书本知识相比,从这些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更直观、更可靠、更容易被中小学生们接受。中小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远比大学教育重要得多。所以,在中小学老师的选择上面,学校不可不慎重,绝不可因"沽名钓誉"而毁掉了孩子们。"毁人不倦"永远不应该和学校和老师联系在一起。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