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应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并解放自己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节日,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五四运动”是为了追求解放, “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内容被人们总结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今天的青年,不得不面对无奈的躺平和无聊的内卷,这让人把这个节日看得比过去更重了,特别是一手把孩子拉扯大的父母,更是如此。

节日是一种提醒,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提醒。五四青年节就是这么一个节日。它提醒人们,要注意起来青年解放这件事情。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青年人应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践行“五四精神”。

偶然听到有自媒体谈到了“养育孩子的成本”这个话题,就找到了《中国育儿成本全球第二高?报告称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62万?》这篇相关的新闻报道。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还不少。这篇新闻报道称,“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所需要的成本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9倍,这一数字高于德国(3.64)的两倍,高于澳大利亚(2.08)和法国(2.24)的三倍,让中国成为养育成本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韩国(7.79)。”

新闻报道还说,“在中国,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到17岁,平均费用为48.5万元,而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费用约为62.7万元”。

养大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会相差很大,但是搞清楚一个大概还是有必要的,搞清楚这个大概有利于青年对这种事情有所准备。这种“传帮带”还是应该做好的。

现在的青年中,很多人选择了“不婚不育”,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他们已经比较清楚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容易。养育孩子成本越来越高,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养育一个孩子到底有多不容易,从“有专家建议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这一说法也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过来人,觉得,如果一个父母缺乏善良,只从金钱角度考虑问题,给100万,养育孩子也是一种巨大付出。每一个良心父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也都会选择付出,选择高尚,特别是在这个拜金的时代,父母选择付出、选择高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即便是生活不易,即便是养育孩子成本越来越高,青年也应该有“有家可齐”的机会和权利。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这方面的必要帮助。毕竟“修齐治平”,虽然不是唯一,但也是一种最为重要的一种成长道路。 虽然当下青年的成长环境并不好,但是作为青年,也应该通过不懈奋斗获得这样的机会和权利,毕竟世界最终是属于青年的。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失败不属于青年。

孩子们要走这个道路,没有足够好的道德,没有足够好的能力,没有足够好的身体,恐怕是走不好的。所以,父母从小就得让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因为当今的社会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到这一点,如逆水行舟,是难上加难。

那么,养大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48.5万元和是62.7万元这两个数字,是低了?是高了?还是正好?中国家庭的育儿是不是世界第二?

怎么说呢?回答好上面的问题,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要结合实际教育效果来计算。

说清楚特定家庭实际花费了多少育儿费用?说清楚一个家庭一般需要花费多少育儿费用?这是两个问题,新闻报道想说明的应该是第二个问题。

一般地说,中国人的确从来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以此来说,说中国孩子的养育成本世界第一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符合实际的。这个第一,既是数字上的,也是感受上的。感受的第一未必比数字上的不准。

当然,无良父母,在中国,也随着社会道德的大面积崩塌,比例越来越高了。这种自私自利父母的育儿支出,不在本话题的讨论范围。因为,有的父母实际支出可能是负数。怎么可能是负数支出?因为他们没有履行过应尽的抚养义务。支付孩子抚养费是法定义务,是诸多抚养义务中的起码的、要求最低义务。无良父母会拖欠抚养费、少支付抚养费、不全面履行抚养义务,他们的育儿支出怎么不是负数支出。习惯于以负数支出应尽义务的父母,哪怕是让他们支付实际上少得可怜的抚养费,他们也会认为太多了。哪怕从未抚养过孩子,他们也会毫无根据地抱怨抚养一个孩子的费用怎么可能这么高?其实,他们很清楚抚养孩子的费用“有多大”,就是看到了这个“有多大”,他们才千方百计地不履行育儿责任,在离婚中,这一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装”的像,恐怕比较难。无私难找,自私却不难找,有了同理心,无论这种人怎么“装”,“装”的怎么像,把他们的故意错算从这个问题中排除出去,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姑且按照新闻报道的成本构成和顺序分析,虽然所列成本和顺序未必合适,但为了叙述方便,为了节省时间,如此也罢。

首先是教育成本。在中国,教育的确是人们最重视的事情之一。也的确有不少中国父母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甚至会倾其所有。如果遇到了“倾其所有”这种情况,48.5万元和62.7万元这两个数字就太低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谈养大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因。

最简单地计算,如果一个全职父亲或全职母亲抚育孩子,这个父亲或母亲因此而失去的工资是多少钱?他们的失去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又是应该对价成多少钱?不说那些本可以挣更多钱的父母的损失,只简单地按照行业平均工资算,或者按照请人领孩子的人工工资算,不算这些工资是不是能够换来他们对孩子最起码的全心全意,在郑州这样的城市,按照一个月6000块钱工资计算不算多吧,更何况,用6000块钱买来对孩子父母般的爱,恐怕不大容易,而孩子的健康成长却离不开父母的真爱。一方因育儿等失去的工资等收入+因育儿等付出的劳动=?。

当下中国离婚率之高,是有目共睹的。而全职照顾孩子的夫妻一方,往往会在离婚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不仅仅没有了工资收入,社会地位也往往大不如成为全职父母之前。再加上严重的司法腐败,如果遇到离婚这样的事情,抚养孩子的一方往往在离婚时因相对缺乏社会关系,因带孩子的一方往往更不愿意搞腐败,而在司法裁判中处于不利位置。结果形成一种现象,谁善良,谁有责任心,谁为家庭付出的多,谁为孩子付出的多,谁反而受到不公多。目前的司法裁判的结果往往没有天道人伦可言,没有公正公平可言。法律本是除恶扬善的,可实际上却是助纣为虐了。

新闻报道称,教育成本还包括课程费用、家教费用、考试报名费用等。这些成本是可以直接用钱反映的,是显性的。实际情况也的确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这些费用也在不断地上涨。为了实现不同教育目标,孩子的校外辅导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对很多家庭,这些教育成本也的确是几乎占据了整个养育成本的大部分比例。

几年前,曾经听一老兄讲,他给孩子报的班是一节课200块钱。一节课200块钱未必是每个家长都支付得起,也未必是每个家长都认可的。200块钱一节课可以说明一些育儿成本。即便是没有走培训班这条道路,而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尝试走另外一条报培训班之外的道路,也会有巨大的付出,这种付出如果对价成金钱,未必比每节课200块钱要少,也未必比200块钱一节课的课时要少。

其次是医疗健康成本。有照顾孩子经验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是经常生病的。对缺乏照顾孩子经验的年轻父母更是如此。难怪有年轻父母会感叹甚至抱怨花费在孩子身上的医疗费如流水一般。虽然不同父母心中的“流水”不一样,但医疗费用之高,对一般家庭,也可见一般了。

每次治疗下来,在郑州这样的城市,即便是二十年前,一个小病,花个几百上千是常有的事情。当然还有文章中提到的疫苗接种、常规体检、疾病治疗等都需要费用。其实,除了这些用钱支付的费用外,其他付出更大更多,例如,小孩子生病,离不开父母的陪护,如果父母不陪护,请人陪护,不说这两种陪护之间的天壤之别,得花费多少钱?得欠多少人情?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什么都用钱来算,即便是这些能用钱算的东西,对孩子的健康,并不是真正宝贵的。

但是,小孩子生病是很可怜的。为了避免孩子生病,也有家长把孩子照顾的很好,孩子因为有了这种照顾而几乎不生病。可是,不要以为不生病的孩子就不花钱。把孩子照顾得如此好,往往是有原因的。为了不让孩子生病,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没有一些特别的做法恐怕是实现不了的。实现这个效果的支出并不低,反倒是隐形成本很高。而这些巨大的隐形成本往往是被有意或无意地所忽视了。老子说过,杯子之能喝水,在于其空,房子之能居住,在于其空。由此可见,最重要的不是“有”,而是“无”。可是,人们往往不重视这些隐形的东西、看似无的方面。在照顾孩子上面,那种看似多到位了,其实远没有做到位父母,也是导致孩子经常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的这种错误做法,也是社会风气不好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反映。可是,不少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久闻不知其臭味了,没有了起码的是非标准。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种很高的”上医“层次的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尚且不敢奢望和要求医生都是“上医”,却把父母往”上医“方面要求,也真够难为这些父母们了。

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所谓“除此之外(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成本)”,不仅是“在逐年上涨”,就是在20年前,也是十分巨大的支出。

例如,一般来讲,当然也有不一般的情况,如果有房子的话,即便不考虑其所带来的安定价值,房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投入。如果没有房子,即便不考虑其所带来的不安定成本,房租也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在孩子出生前,如果有套房子,是十分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为,稳定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健康十分重要。营造出这个环境难道不需要钱吗?仅仅这一项支出就把抚养成本给提高上去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虽然学校好坏的标准也未必一样,但是,很多父母的标准是一样的,否则就不会有要千方百计地上某所学校这种事情了。各种各样的“千方百计”难道不需要花钱吗?难道没有价值吗?即便是有的父母独辟蹊径,用不同于大多数家长的好学校标准儿选择不那么热门的学校,也是会有不同的付出。某个角度的“四两拨千斤”是有的,但是很多育儿成本是能省掉的。想通过把孩子送进所谓好的学校而让家长省些事儿想法是错误的。更何况,“四两拨千斤”不是从天生掉下来的,取得一纸文凭还得交学费,取得一点水平更是要投入。“四两拨千斤”本身就是水平,水平也是育儿成本的一部分。就像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好医生一样,好老师不误人子弟,好医生会妙手回春,请好老师,请好医生往往需要付出相应的比较高的成本。

如果孩子的学校未必理想,良心父母,能力父母,健康父母,还要为此做出补救,各种各样的补救没有价值吗?这些价值都不可以用金钱计量吗?不可以用金钱计量的就先不说了,那些可以计量的也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整个教育过程下来,作为上层建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那些钱虽然国家给免除了,但是,这些被免除的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就是没有钱可花,也得用其他方面的东西来起到相同的作用,比如父母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教育已经不只是文化课学习的事情了。孩子总得有一样特长吧。这些特长有的是需要花费很多钱的,比如钢琴等,这些每年是多少钱?

又比如,孩子有个体育爱好总是好的。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那么好,即便是一些看似投入较少的运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也要很大的投入,即便投入的不是钱,也是其他形式的支出,这些支出,比如时间精力等等不是成本吗?这些成本不可以对价成金钱吗?最起码相对应的培训班的价格可以作为参考。有的没有报体育班孩子的运动水平,比有的报运动班孩子运动水平还要高。难道这些没有报班孩子的运动水平是从天生掉下来的?

再比如,如果有的家长,既希望让孩子有所特长,又不希望揠苗助长,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大了。这些时间和精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也是可以用金钱表示出来的。这些付出应该不比每节课200块钱的补习费便宜。

  那么,除了这些成本还有什么成本呢?

一个孩子高中毕业前,一般地,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各种学习辅导资料,少说也得有两人多高了吧。先不说课外书籍、课外活动、必要益智玩具等等这些必须用钱购买的东西,就是怎么购买这些书,购买什么样的书等等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吗?这些时间和精力难道不是一项很大的隐形成本支出吗?如果这种支出多年如一日地不断付出,又应该折合成多少钱呢?

  至于穿,做到“衣贵洁,不贵华”应该是一种共识吧。学前儿童经常在地上爬,衣服很容易就脏了,每天换一身衣服,是一些家长做法,否则就不可能既让孩子尽情玩耍,又保持衣服的洁净。不穿名牌,穿质量好的衣服,比如纯棉的,做工好的,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记得,孩子长大一些后,之前的衣服小了,不能穿了,穿的时间短,依然像新的一样。为了不浪费,就成编织袋地送人。即便是从勤俭的角度讲,只生一个孩子也会造成很多浪费。浪费就是一种成本增加。小孩子长得快,衣服没穿多长时间,就得买新的了。不买都不行。穿不上了怎么办?

在城市,不少家长,出于各种原因,给孩子买的是名牌服装。在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下,大人如何做到平衡,是需要费些思量的。名牌很贵,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起,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追求,但是,做到整体差不多,就得想办法。比如,给孩子买一块很便宜的手表,就得让其实际效果不会比所谓名表的差。因为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作为大人,要考虑到这些方面可能带来的压力,要防患于未然。怎么办?家长用心定会想出来办法。记得,孩子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为了避免同学间在穿上面的攀比,在家长会建议,给孩子买500块钱一双的鞋就行。500块钱一双鞋应该是一个一般价格水平。即便这样,到今天,也没有给孩子买过500块钱一双的鞋,因为买名牌鞋子的钱可以用到其他更有意义的地方。不少情况下,这些有意义地方的花费要远高于名牌。家长绝不应该让名牌限制住了父母的创造力和爱心。了克服名牌的副作用,怎么让孩子感到内心平衡是需要家长想办法的。诸如这样的想办法就是付出。要把孩子们教育好,缺少这种付出又是不行的。诸如这样的付出不算是育儿成本吗?

至于吃,让孩子吃上洁净的食物是起码应该做到的吧。可是,在今天,没有添加的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成了“奢侈品”。这些食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其他食品几倍。常年吃这种洁净食品,而不是偶尔吃,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小孩子并不懂这些,让孩子们吃什么样的食物,取决于父母的良心。

至于行,其他的“行”先不说,只父母每天接送孩子这种“行”的成本就很高。记得,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孩子学校离家远了,每天接送孩子要来回8趟。一趟大约两公里多。只这8趟,几乎就什么工作也干不成了。诸如这些,不算是育儿成本吗?

上面主要说的是一些显性成本,如果把一些隐性成本加上,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远不止四十多万,远不止六十多万。这些隐性成本对价成金钱至少得翻一番。

媒体报道,在国外,如日本,养育一个孩子政府会给补贴;在美国,一个家庭可以靠养孩子过生活。而中国,不仅内卷的厉害,在抚养孩子上面,几乎得不到任何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再加上道德的普遍崩塌,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亲人之间的关系也不那么可靠了,外遇家庭、乱伦家庭、无耻家庭、暴力家庭、淫乱家庭也多了起来。单靠父母养育孩子,成为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另外,生养孩子是也有风险的。例如,把孩子养成祸害的也不少。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育儿成本就没法计算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风险。每个父母都应该懂得,生孩子这种事情是不可逆的,生出来就不可能再退回去了。

上面的费用是看到的比较直接的成本,即便是这些直接的成本,一定还存在没有被看到的部分,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可是,养育孩子,只有这些直接成本是不够的。不说十八岁之前,就是刚过十八岁之后的大学生,没有与之配套的巨大间接成本,也是不行的。试想,如果把这些直接成本折合成金钱给孩子,父母不管不帮,孩子自己有能力花费这些钱吗?能够把这些钱花费好吗?十八岁之前,假如父母只给孩子金钱,就是没有履行抚养和监护的义务,不仅违背了天道人伦,也违背了法律;十八岁之后,在孩子能够独立生活之前,如果这样做,也是不负责任的,也同样是违法的。把孩子“扶上马送一程”也是应该的,也是起码的。

养育一个孩子,如果只要给孩子“直接成本”的那部分钱就行,那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直接给孩子让他们“自我教育”?为什么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机构千方百计地招学生教育学生呢?说这种话的,很可能是连嘴上说那些“直接成本”部分的钱也不想给,因为只有事情“不可操作”才能“隐蔽地”实现“不给”,连“直接成本”部分的钱都不愿意给,就更不要指望承认和付出育儿的“间接成本”部分了。不想付出还这么隐蔽地搞,这是什么父母啊!父母绝不应该给孩子树立这样的坏榜样。好人还是多的,绝大部分父母也都会付出育儿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所以,一般而言的育儿成本,普遍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也方便表达的说法。“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是必须承担的育儿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生活中更多地出现了不直接抚养抚养孩子的一方实际上没有承担“间接成本”的情况,这客观性影响到了一些人对育儿成本的正确判断。另外,由于法律上的漏洞,在法律层面,即便是“直接成本”之一的抚养费一项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出来。以至于,不少人错误把“养育孩子成本”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抚养费”。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实际上已经是“市场经济”制度,而不是之前的“计划经济”制度了,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也应该随之改变,可是,《民法典》中关于“抚养费”的一些地方,依然主要是沿用了“计划经济”下的法律规定。这种由法律漏洞造成的问题应该尽快得到解决,否则,会造成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混乱,因为,育儿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是,相关法律特别是具体的司法裁判却没有完全反映出来这些。良法可以促进人们正确认识“养育孩子成本”,恶法则相反。

新闻报道也有写作目和新闻效果的。文中开头提到的新闻报道没有直接说明其写作目的,但其新闻效果大概应该有以下三个:

1、降低因制度而产生的不合理的育儿成本,还青年结婚生育的基本权利。

2、为人父母的,理性地认识到这些育儿成本,有利于他们更自觉、更充分地践行育儿义务。为父母的,最起码应该做到:生的出,养的了,同时,也为自己有机会、有能力养育好孩子而感到自豪,而这种自豪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

3、说清楚这些费用,哪怕是相对清楚,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从婴儿成长为一个青年的十分不易,应该倍加珍爱这种来之不易。有了这个认识,青年才可能在父母一辈的基础上更好地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让好的家风薪火相传。也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越来越好。

总而言之,一般来讲,在郑州这样的城市中,48.5万元和62.7万元的育儿费用是少算了的费用。中国家庭负担的育儿成本,以新闻报道的比较方法,应该是全世界第一。因为它包含了巨量的隐形成本。在其他一些国家,这些隐形成本往往是不需要家庭负担的。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 房产、医疗和教育已经成为了压在人们身上的新三座大山。这新三座大山也都和育儿成本密不可分。不推翻这些大山,青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解放。

“养育孩子成本”太高,是做成了青年“不婚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有一个成家立业和生儿育女的良好环境,青年应该及早知道这些并为此做好准备,青年应该自觉继承“五四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知道了这些,继承了“五四精神”,就有了使命感,就有了通过奋斗卸下青年自己身上各种压迫的力量,就能够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并解放自己。当代青年,完全可以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中践行“五四精神”,完全有必要在降低“养育孩子成本”的努力中践行“五四精神”。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摆脱物质上的压迫,是为了人的全面解放。 “养育孩子成本”太高是一种物质上的压迫,也是精神上的压迫。摆脱了这样的低层次物质压迫和精神压迫,青年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繁衍后代和养儿育女的价值和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新闻报道中的 “养育孩子成本”这一个方面,而是在于其本应该具有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这一点精神就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了。新闻报道谈论 “养育孩子成本”这样的话题,也说明,彻底摆脱低层次压迫从而获得更高层精神追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如果不继承诸如“五四运动”那样的斗争精神,如果不继续努力奋斗,就无法过上区别于动物的生活,就无法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养育孩子成本”这样的问题,是低层次问题,即便是在现阶段,经过努力,也不是不可以克服的。青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绝不应该被 “养育孩子成本”这样的问题所压倒,就因这样的小问题而“不婚不育”。应该争取的权益努力争取,争取不到就躺平,的确不值得,的确不应该。躺平正是压迫者所希望的。青年绝不可中计。车到山前必有路。办法总比困难多。青年就像早上八九点钟太阳,应该有理想,有志气。青年人也同样有尊严。遇到困难,如果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这样的志气,有了“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起码尊严,还会害怕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吗?

降低家庭负担的“养育孩子成本”,完全符合青年的利益,完全符合民族的利益,完全符合国家的利益。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法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