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世面”和“好奇”

“见世面”和“好奇”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在网络上,对“见世面”的解释是,“指见到世界某一面。后泛指阅历多,熟悉世情”;对“好奇”的解释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充满新鲜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把“见世面”归纳为:去自己没去过的地方,往往是大地方,买自己曾经买不起的东西,往往是奢侈品,吃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往往是去高级餐厅吃,等等等等。其实,这些“见世面”只不过只是为了满足“好奇”而已,他们所希望的这些东西,连通向“见世面”的途径都算不上。见到这些东西,或许可以满足“没有见过世面的人”的好奇。可是,如果是这样,很多所谓“世面”,还不如不见。

世面,指的是世界的某一面。所谓“见世面”,也就是见到生活中的某一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见世面”,也只能见到生活中的某一面或某几面。世面见得太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见世面”,并不是一件什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情,虽然,“不少人”常说要多“见世面”。对一些人,“见世面”也许是必要的。比如,可以通过“见世面”,矫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见世面”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手段,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见世面”也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而绝不是随随便便的无的放矢。

如果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这种人“见世面”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见了所谓“世面”后的实际效果又会如何?因为“不少人”所谓的“见世面”就是上面“归纳”的那些东西。其实,做出上面“归纳”的人往往才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如果“见世面”是必要的,也绝不是“不少人”所归纳的那些东西。一方面,“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真正见过所谓“世面”的人并不多,真的多了,他们所谓的“世面”也没什么可稀罕的了;另一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过“世面”的人也并不少,一个人能见过的世面,另一个人未必见得到。

“不少人”认为,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会“少见多怪”,“少见多怪”不好,通过“见世面”可以避免“少见多怪”。可是,他们也许并不知道,“少见多怪”,往往不是因为世面见得少了,而常常是因为世面见得多了。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往往一个人见得所谓“世面”多了,成见也就多了,他们感到的“怪异”常常也就多了。

“少见多怪”出自于汉·牟融《牟子》,原文是“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可见,“少见多怪”这个词,本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本应该是一个中性词。面对这种意义上的“少见多怪”,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因“成见”而对“少见多怪”感到“少见多怪”。“少见多怪”也没什么不好,如此的“少见多怪”,至少比“大惊小怪”好,至少比“见怪不怪”好、至少比“麻木不仁”好。

一个本想“见世面”的人,如果被人用“长见识”给“忽悠”了,如果再把“见世面”错误地理解为上面的“归纳”,就更无缘于“见世面”了。被人刻意安排见的“世面”,如果不是“真世面”而是“假世面”,搞不好,就得不偿失了。

年轻人学坏都是先从“好奇”开始的。年轻人,常常错误地把“满足好奇”当做“见世面”,并常常忘记了“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因“见世面”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学坏。对此,年轻人不可不小心,大人们不可不提醒。

“见世面”的理由和目的常常是为了增长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了,生活处处有世面。“见世面”也不能不顺其自然、也不能不自然而然,不能为“见世面”而“见世面”,否则,就可能因“见世面”而出问题,比如,可能把“见世面”搞成“为赋新词强说愁”,可能把“见世面”搞成“挂羊头卖狗肉”,等等等等。本来的想“见世面”,最终,搞不好,不但无法见到“世面”,甚至连“世面”的“皮毛”都见不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燃”。“效天法地”可以让我们在“见世面”上少走弯路。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