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再提中小学放春秋假,为何难落实?

九部门再提中小学放春秋假,为何难落实?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原标题:九部门再提中小学放春秋假,为何难落实?

新华网:来了! 中小学放春秋假有望“提上日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牛其昌

编辑 |

1

2019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重申“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

界面新闻注意到,针对设立春秋假,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便已对大中小学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其中,《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曾明确,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此外,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还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和初中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尽管相关部门一再发文重申,截至目前,除杭州等城市中小学试行春秋假,北京推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一周左右研学旅行外,全国大部分省市学校仍未落实春秋假的相关政策。

“此次九部门发文的内容几乎跟六年前的内容一样,这说明从实践来看,春秋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一些学校落实春秋假的方式仍停留在以学校组织为主,如研学旅行等方式,但实际上研学旅行属于教育部要求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春秋假属于学生自主安排的假期,二者是两码事,因此不能由学校主导的活动进行替代。

界面新闻注意到,此次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及,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

国家重申多年的春秋假,为何难以落实?熊丙奇认为,首先在于家长的带薪休假制度“不配套”,不少家长反对给学生放春秋假。“从理想的设计看,学生放假,家长也有时间,那么全家人可以一起享受假期。但从实际来看,即便是放寒暑假,不少工薪阶层家长都为孩子去哪里而发愁,媒体甚至把有的放寒暑假的孩子称为‘假期孤儿’。在这一情况下,即便学生放了春秋假也很难享受,大部分孩子的春秋假很可能还是在校外培训班度过。”

不仅如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而放春秋假往往被视为浪费时间。

熊丙奇表示,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学校没有余地给学生放假,一旦开设则会被认为是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少学校围绕中高考考试科目组织教学,凡非中高考考试的教育内容,全部被边缘化。为此,开齐开足课程,也成为国家检查学校是否规范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国家规定的课程都被挤占,而且还想方设法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时,这些学校会‘舍得’给学生放春秋假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惠州旅游局局长黄细花提交了《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她建议,将春假设立在“五一”前后、秋假设立在“十一”前后,假期可以设计为10至15天左右,配合推动职工带薪休假,以便父母和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旅游度假。

“增设春、秋假不仅符合季节特征,也能让孩子们在更舒适的季节出游,能够真正体验到旅游的快乐,让身心得到放松。尽管在政策层面是没有障碍的,但从全国各地情况来看,落实春、秋假的省市不多。”黄细花认为,落实大中小学春秋假政策,不仅有利于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拉动消费稳定经济增长,应从政策和执行层面加大力度全面落实。

对此,教育部在《答复》中强调:由于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从近些年探索情况看,大部分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均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春秋假,还需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评估。教育部将认真研究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

熊丙奇认为,落实中小学春秋假的关键在于建立与之配套的带薪休假制度,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成年人的带薪休假制度。其次对于学校来说,必须改变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完整的教育体验。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