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世界潜规则:把你逼上绝路的,正是你追求的稳定

成年人世界潜规则:把你逼上绝路的,正是你追求的稳定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曾经和我一个朋友探讨过一个问题。

  那时候非常流行“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很多人都在批判大城市的罪恶,觉得回到乡下或者三四线城市才是真正的美好。与此同时,也有人觉得逃离北上广其实是逃避现状的一种做法。

  我那朋友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做公务员,每个月工资4000多,不算高,可以家乡的物价房价来说已经可以生活的很好。

  当时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也知道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等于未来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前途了,也就是所谓的“一眼能看到30年后的生活”。但是谁规定了所有人一定都要这么上进,一定要拼命呢?在赚大钱和生活质量之间,我只不过选择了后者而已,这只是一个选择问题,而不是对错问题。

  曾经我是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的,后来却又逐渐改变了。因为后面这位同学的妻子患了重病,少了一个人的收入,多了很多开支之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他身上。而以他的收入,根本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后来,尽管他卖了自己的房子,还借了不少钱,妻子还是不幸去世了。因为巨大的打击,他自己也变得有些神神叨叨,眼中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光彩。

  我渐渐明白,或许选择没有对错,但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年轻的时候就放弃打拼,选择了安于现状,代价就是降低了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短期看确实岁月安好、万事如意,但这种美好却像脆弱的瓷器一样,经受不起任何风浪和意外。

  重病也好,失业也好,或者任何一次大一点的冲击,都能将一个看似小康的家庭打回原形。

  所以我认为,不管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不能放弃提升下面两方面的能力:

  1、抵御风险和意外的能力

  2、增加未来选择性的能力

  后者,一般就是提高赚钱能力,以及人脉圈子。而前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购买保险,稳固保障基础。

  今天转载一篇关于普通人购买保险的科普性文章,文章来自我的好朋友孙明展,我相信看完对大家一定有所帮助。

01

  购买保险,看似非常简单,无非就是花钱呗,但其实里面的坑超级多。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保本”、“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迎合市场”,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前面有“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此乃低收益。

  别惊讶,当年我作为精算师为就职公司设计产品时,参照的就是当时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险公司收了大笔保费后,用各种投资手段获取巨额收益(比如举牌万科),但这跟投保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人笃信香港市场的同类分红险,收益水平比大陆高,以为去香港买同类分红险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这是个错觉。

  香港的同类产品,只是由于金融管制比大陆宽松,收益比国内此类产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费,无保障”的怪圈,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仍旧然并卵。

  以上一句话概括,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这个坑有多大?有人估计是万亿规模。

  

02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没错,我再次“家丑外扬”了)。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前述“大坑”分红险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换汤不换药”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03

  熬过前两年保险公司就必须赔钱?小心连保费都坑进去!

  保险代理人指导:“健康告知必须都填否,只要熬过两年,保险公司就必须赔钱。如果他问到的你填了有,保险公司就不会赔你了,你写否没关系,到时候真出了事,你找我,放心吧。”

  实际上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当你熬过两年后,真出事了需要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完全可以以“客户没有如实告知身体情况”的理由,拒绝赔付,甚至拒绝偿还已交保费。

  这时候,你想把矛头指向代理人,有证据吗?代理人辞职不干了,上哪找去?相反,保险公司要举证你却易如反掌,查你的社保记录和医疗记录,甚至走访你的公司单位、亲朋戚友,最后在法庭上提供证据,投保人妥妥的输。

  所以,在投保时,作为投保人我们必须做到如实告知的义务。保险公司有问到的,需如实告知自己的身体状态,跟保险公司明明白白签订的合同,这样只要理赔符合保险责任条款,保险公司就没有拒赔的理由。

04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还真不是新鲜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这被业内看做是保险的古老雏形。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互联网+互助组织,将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参加互助组织,最好抱着一种平和的助人心态。如果能得到帮助固然是意外惊喜,没有得到帮助就当捐献爱心。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05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导致中产阶级掉坑的心态,分享给大家:

  第一,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个是颠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买保险就先想保本、返还、收益,最后才考虑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个是颠倒了保障对象的重要性和顺序。比如许多家庭想到买保险,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摆脱本末倒置的心态,要从整个家庭的保障需求考虑(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医疗开支等需求),更要防止因父爱母爱严重泛滥,忽略了家庭支柱才是家庭财务的基石,孩子并非是家庭财务来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断却又无保障,那才是灭顶之灾!

  第二,不想看病急着开药

  谈起保障,大多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好?”

  所有的关注点全在产品上,根本不从家庭需要何种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出发考虑问题。一说到要从家庭财务诊断做起,就退避三舍。

  这与生了病去看医生,不听医生诊断直接催促开药,有什么区别呢?

  医生不用诊断,就直接开药,什么样的医生能给你开出一副包治百病的药?

  只关注药品广告,不管病因,你不掉坑谁掉坑呢。

  第三,总想一张保单搞定所有问题

  当家里许多财务上的需求聚集在一起时,许多人往往就被搅糊涂了。

  最典型的情况,莫过于当家庭支柱的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夫妻的养老金、老人的医疗金等需求都存在的情况。

  许多人分不清紧急顺序,被五花八门的产品功能迷惑,干脆期望用一份保险搞定所有问题,进而掉坑。

  事实上与保障相比,其它目标虽也重要,但都是延时需求,只有保障需求最为紧迫。

  切记——家庭坍塌是瞬间的,而其它目标的达成是漫长的过程。

  最后,如果你能耐心看到这里,恭喜你已经成功迈出了构建家庭保障的第一步:绕坑。

  下一步,就是要开始思考如何构建家庭保障,计算家庭保障所需,此文就不详细说明了,绝对干货,绝对实用(笑)。

  作为一个精算师,不仅和昔日的行业“唱反调”、还“自曝家丑”。如此辛苦码字,反复呼吁,只为无人掉坑。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