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学习期望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

谁动了“我”的学习期望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1.jpg

中学举办“成人礼”,家长老师共同见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jpg

近几年课外辅导班尤其火爆。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育是牵涉千家万户的核心命题。“清华北大制造机”“虎爸”“吼妈”……每一个流行用语的出现,都展现出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这种教育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教育起跑线的不断超前,同时也加重了学生校内外的双重课业负担,并直接催生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焦虑。当下,学习成绩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导因素,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期望也无奈地让位于学习成绩的提升需求,但由此极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于学习倦态甚至厌学情绪的产生。为充分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期望的现状、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2000名上海市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以及河南郑州市的高中生展开了深入调研,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1、对学习成绩的追求成为学习期望的主导因素

  每年六七月份,高考占据着全民关注的目光。对于考生家庭来说,孩子该报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往往成为困扰他们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寒窗苦读12载,顺利走过高考“独木桥”,有些甚至考上了著名学府,却因跟不上大学的课程进度,或对所报专业不感兴趣,而选择转专业,更有甚者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学子们宁可放弃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也要从头再来的背后到底潜藏着何种缘由?又是什么力量给予了他们重新选择从零开始的勇气?学生的学习期望,到底由谁来决定?

  学习期望,指的是个体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其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人人格的完善都具有重大意义。课题组调查发现,尽管这种预期目标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的核心仍在于学习成绩。即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他们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追求压倒了其他一切期望,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期望的主导因素。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绝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期望都与成绩、升学紧密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的学习期望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个人成绩;(2)个人进步;(3)个人突破;(4)学习成果得到他人认可。其中,期望个人学习不断进步的占85.04%,期望考上好高中的占84.19%,期望在不擅长的科目上有所突破的占79.49%,期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认可的占78.63%,期望在学习上得到父母认可的占78.21%,期望个人成绩名列前茅的占74.36%。总体来看,获得学习进步、考上好高中可以说是初中学生最为热衷与普遍的期望,而只有9.4%的学生对个人成绩名列前茅无强烈意愿。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也期待自己的学习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需要关注的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学习的认可在他们看来几乎同等重要,而这也揭示出了初中生对于老师和家长具有共同的心理依赖。

  调查还发现,从总体上看,上海市的高中生对学习成绩也同样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学习期望。这一结果与郑州市高中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具体而言,大致有55.6%的上海市高中生认为考上好大学是他(她)读高中最重要的目的;认为提高自身素质重要的则占了32.8%。与此相对,45.18%的郑州市高中生更为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对于考上好大学的仅有35.03%。这一比率与上海正好呈现相反的特征。反观郑州市高中生,获得综合能力的愿望高居榜首,而被问及成绩对自己是否重要时,高达82.22%的上海市高中生认为学习成绩对自己而言重要或较重要,这一比例在郑州市高中生中则下降为70.56%。这一结果表明,虽然综合能力的形成是高中生理想中最想收获的学习结果,但在现实的升学压力面前,高中生仍然需要对成绩保持高度重视,并以此作为一项明确期待,以期顺利考入一所好大学。从对成绩的重视程度和对进入好大学的期待程度来看,郑州高中生明显比上海高中生的表现更为“淡定”,其比例亦分别降低了11.66%和20.57%。在同一种教育制度下,是什么造成了两地高中生对成绩和升学的态度出现较大的不同呢?

  调研组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两地社会氛围或教育环境的孰优孰劣,而是在于升学率。有学者基于各省2005年到2015年间211大学高招录取率做了量化研究,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河南省211大学高招录取比例为2.663%,同年的上海则高达13.624%,因此河南省是属于全国录取率较低的省份。我们在对两地的211高校录取率进行对比之后,就很容易发现两地高中生对成绩和升学期待的较大差异缘何而来。上海的高中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跳得越高,摘到大桃子的可能性越大。而郑州的高中生则陷入了群体性无助,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即便再努力,考上好大学的可能性仍然很低,由此他们对于自我发展的渴求便无奈地转化为了对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诉求。

  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对自己要求较高,并希望自己在学业和工作方面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从学习目的的层面来看,39%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另有38%的大学生则认为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才是他们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有5%的学生表示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期望。在问及对未来毕业后的规划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进行过思考,即将会选择直接就业、继续学习深造或创业,但有近21%的学生对此并不确定,仍然处在迷茫之中。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选择与未来发展都进行过较为深入而细致的考虑,他们找到了较为清晰并且具体可操作的未来发展目标。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还处在迷茫状态,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再从成人群体的期望来看,无论家长或教师,他们都已形成了对学生学习取得发展的普遍期望,这又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方面。数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初中家长在学习方面对学生都提出了比较强烈的学习期望,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极其重视。如高达97.46%的家长、98.88%的教师自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了要求,其中约为70%的家长、62.92%的教师还希望学生的成绩能够名列前茅。

  在高中问卷中,明确表示学生成绩对其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上海市家长和郑州市家长占比高达88.20%与88.39%,这一比例在两地的教师群体中更是分别达到了87.88%和100%。

  上海市大学生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分析结果与上述对高中生的结论不谋而合,二者对学生的学习都展现出较为一致的期待。如47.83%的家长和46%的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能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毕业后能在学业和工作方面取得良好发展机会,而35.87%的家长及46%的教师则认为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能充分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而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期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类似性,其中学习成绩是学生、家长和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重中之重,其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由此不断滋生出成人群体的教育焦虑与焦躁情绪。这一教育焦虑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上,便是作业量的增多以及课外补习的常态化,而这也成为支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预期、规划与加负的重要因素。

  2、学生的学习期望并不被家长和教师所了解和尊重

  从上述调研结果可知,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对学习期望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即都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然而,目的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成人群体对学生学习期望的尊重就一定能够得以实现。那么,学生的学习期望事实上真的受到了成人群体的尊重吗?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期望来看,其是否受到尊重主要表现在教师及父母对个体学习兴趣的态度。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和家长尊重其学习期望、支持其个性化的兴趣发展需求。在与家长意见不一致时亦能够一起协商予以解决。然而,尽管大部分教师以及家长都自认为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对此持支持态度,但家长和教师一般都不希望学生在某一兴趣领域或某一无关考试的科目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同时也不希望学生把本来就不多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的方面去。他们更希望学生能够专注于学科学习,专注于学习与考试有关的书本知识,以争取考上好高中,然后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为今后考入好大学做好准备。为此,高达98.88%的教师和97.46%的家长直言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了要求。而在42.13%的教师眼中,学生的学习期待没有受到家长应有的尊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课外补习与培训的合理性也同时得到了印证。

  再就高中阶段来看,仅有29.78%的上海市高中生、19.29%的郑州市高中生坚信家长和教师了解他们想学什么。然而,把同样的问题提给家长和教师,73.29%的上海市家长和61.29%的郑州市家长都自认为他们是了解学生学习想法的,81.82%的上海市教师与76.92%的郑州市教师也自信他们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由以上矛盾的结论可见,学生的直观感受与家长的自我认知以及教师的经验感悟之间产生了很大分歧。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存在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以为对学生的学习想法十分了解,而事实上他们却是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而这样一种盲目自信为他们对学生指导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埋下了隐患。

  当问及学生在学习方面(包括升学、选文理科、选学校、选专业等)的决定主要取决于谁的时候,66.46%的上海市家长、58.71%的郑州市家长均表示是由父母或教师和学生商量后一起做决定,仅有极少数的成年人称是由父母或教师做的最终决定。然而,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两地高中生则认为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过老师或父母不顾他们的意愿而改变他们自身学习期望或学习规划的情况,只有30%~4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遭遇到干涉。

  至于大学阶段,65.22%的家长表示会经常或比较经常地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另有高达90.22%的家长则认同这种引导是必要的或是比较必要的。而从教师层面来看,32%的教师则认为自己会经常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44%的教师也坚持自己只是偶尔引导,但82%的教师都肯定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期望方面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而当与学生的意见相冲突时,则绝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应该适当地提出意见,或和学生一起商量着做出决定。但也有13.04%的家长和8%的教师则直言自己倾向于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力图改变他们原有的学习期望。

  综上所述,关于学习期望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尽管各方的主观意愿都持正面态度,并且学生家长和教师亦都宣称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期望有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但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尊重似乎并不真实,具有较大的反差性。事实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期望并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甚至不为他们所了解。

  学生的学习期望不受家长和教师等成人群体尊重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绩第一的从众心理。对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都提出了应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这种促进是需要以学业成绩的进步为前提的。成绩至上的教育观与心理期待值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期待,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思想亦受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重课内、轻课外,重成绩、轻兴趣的思想潜在地影响着家长和教师的尊重行为。

  ——缺乏心灵沟通的尊重前提。数据显示,家长和教师都客观地存在着对学生学习期望了解不够深刻的现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家长、教师包括学生自身对学习期望受尊重程度的感受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对学生学习期望的了解欠缺与感知误差,也从根源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期望的真正实现。

  ——缺乏成人认同的学生自我独立性。不可否认,学龄期的学生大部分处于身心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教师看来,他们不成熟,缺乏经验和理性,不具备独立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能力。换言之,“学生即使拥有学习期望也一定具有不完善性和内部缺陷,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及时干预、指导与调整”,这种根植于成人群体内心深处的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不信任与不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学习期望的横加干涉乃至粗暴剥夺的行为,自然就成为学生学习期望不能真正受到尊重的重要原因。

  3、完善体制机制尊重学生的学习期望

  课题组认为,教育如果要摆脱外在焦虑的困境,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的好奇和探索的初心,教育者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期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由认真地选择,通过认识自己、理解社会,来实现真正的自由成长。同时在实践中还需要自觉形成对学习和未来人生的积极期待,并把这种期待化为强有力的内驱动力。由此,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生发出持续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从政策层面予以改善,方能调适学生、家长和教师以成绩为核心的学习期望,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期望受到家长和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尊重。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开设家长讲堂,强调尊重意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建议政府依托社区与学校的已有资源开设家长讲堂,以此提升家庭教育的尊重意识与教育水准。其中,社区学校尤其应该发挥重要的联结作用,以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广内容的理想目标。具体而言,可以设计一系列覆盖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家长课程,内容涵盖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生涯指导与规划等,家长跟随学生的成长步伐依次学习每一阶段的课程,以真正实现了解孩子的成长特征和心理需求,以此促进尊重学生学习期望行为。

  ——创建学生生涯指导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期望树立的科学性。建议通过生涯课程的设置和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期望的了解,同时建立起短期学习期望与长期学习期望、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的联系,提升他们树立学习期望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生涯课程的设置,实现生涯教育专门课程和生涯教育渗透课程的结合,使得学生在浸润性的自我规划中加深对自身期望值的理解,由此生发出真实而确切的学习期望。再一方面,则是通过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等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志向所往,从而树立更为坚定而科学的学习期望,并产生为之不懈努力的意愿。

  ——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全面推进招考双向选择的举措。未来的新高考制度应该将原本确保获得好成绩为逻辑起点的目标逐渐转变为立足于兴趣、爱好或自主愿望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为学习兴趣、未来职业等的选择、思考与发展开拓空间。对此,可以从录取方式层面进行改革,如改单向招录为双向选择,即考生在一定的分值范围内可以同时选报多所大学或专业,而被选大学也可以同时发出预录取通知,最后学生综合自己的兴趣与志愿做出最后决定。这样可以改变强制性地限制考生只能按照既定原则选择一所学校的弊端,而给予学生更多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多元发展的愿望去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机会。

  ——多方合力,形成尊重学生学习期望与多元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专门性信息网站和平台,开阔他们的社会视野,使之产生符合自己兴趣与意愿的学习期望。同时,这也有利于扩大社会成人群体对学生及其学习期望的了解程度,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尊重学生学习期望、尊重学生多元发展社会氛围的最终形成。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吴遵民、李艳、邓璐等)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