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稿丨“每人发一千美金”,美国总统竞选人让馅饼从天而降?
当一位总统竞选人提出,每个月给每个成年人无条件发1000美元,你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还是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
美国2020年大选参选人杨安泽试图向人们证明,这样的想法并非是“痴人说梦”。
“今晚,我要做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9月13日,在人数缩减至10人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第三场全国辩论开场陈词中,民调排名第六的杨安泽发出了他的“大招”——“我要给10个美国家庭每月发1000美元,如果你正在看这场辩论,你认为你可以比任何政治家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请去Yang2020.com。”
话音刚落,位于辩论舞台最远端的明尼苏达州参议员艾米·克洛布彻(Amy Klobuchar)就 “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下一位发言的南本德市市长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更是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接话。
“我承认,这是个‘原创’的想法。” 他的话引来场上场下一片哄笑。
杨安泽宣布将向10个试点家庭“发钱”的最新消息在72小时内就收到了令人惊讶的反馈,据他自己宣称,仅在短短一个周末,已有超过50万人报名,并吸引了100万的新捐款,而且这些数字中超过90%都来自此前并不了解他的人。
不过,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对他却“冷眼以待”。《纽约时报》的专家团队在辩论后对所有竞选人的评分中给了杨安泽最低的3.4分(10分满分),并称当他需要让更多选民认真对待他时,他的“发钱计划”看上去太像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
对于杨安泽的旗舰竞选纲领“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UBI)——即无条件向所有美国成年公民每月发放1000美元的竞选政策,大多数专家和民众似乎仍持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人称这是“对资本主义的侮辱”。面对这些批评声,杨安泽则坚持认为,自动化将导致大规模失业,政府必须行动起来,以发放全民基本收入的方式,来缓和这样一场“革命”必然会带来的阵痛。
UBI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政策?杨安泽到底是一个 “痴人说梦”的政治外行,还是一个严肃认真,想要为美国社会提供“方案”的问题解决者?或者更简单的提问是:“发钱”,真的可以解决美国的问题吗?
杨安泽参加竞选活动
中产的危机
居住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戈夫斯敦镇的法西一家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们的储藏室里有一棵高达六米的圣诞树,客厅里摆放着一台漂亮的电视机。这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渴望每天晚上都有丰富的食物可以摆上餐桌,他们说,1000美元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很多。
查克·法西(Chuck Fassi)是家里的男主人,曾在当地一家企业担任技师的工作长达30多年。2017年8月,他意外地失业了。
在巨大的失望和压力之下,查克一度有自杀的倾向,家人将他送到医院,他被诊断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不得不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无法照顾我的家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查克说道。“我对自己的生活再也无法控制,我觉得生活不再有意义。”
当他从医院回家时,原本应该庆祝女儿考进大学的一家人却因要支付高昂的学费而陷入了焦虑。
母亲朱迪·法西(Jodie Fassi)在怀上女儿嘉奈尔(Janelle Fassi)时,辞去了每小时10美元的清洁工作。如今,随着丈夫的失业,女儿上大学,为了支付家庭的生活开支。她不得不重拾旧业并开始加班。
每晚10点,朱迪会在一家圣诞树店整理货架直到次日早上7点。然后从上午8点到下午2点给别人打扫房屋。之后,疲惫不堪的她回到家,匆匆睡上几个小时,和丈夫共进晚餐,再去睡一会,然后回到圣诞树店继续加班。
2018年夏天,女儿嘉奈尔在听到杨安泽竞选政策的新闻后,她为父母提交了接受UBI试点的申请。彼时,杨安泽正在寻找一些“试点”家庭,自掏腰包向他们每月发放1000美金,以实践其竞选的主要政策。
在申请邮件中,嘉奈尔描述了她的家人为维持所谓“中产阶级”生活而忍受的一切。“我们把车卖掉了,甚至考虑把房子也卖掉,我觉得我变得越来越不快乐,我不能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一个正常的大学生活。”嘉奈尔说道。“我也想让父亲重新振作起来,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打电话给我,说他感到内疚,因为妈妈整天都在工作。”
那一年的圣诞节,法西一家收到了杨安泽送来的“圣诞礼物”——他们一家被选为首个UBI试点家庭。家人决定用这笔钱支付女儿的学费。之后,父亲查克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逐渐从失业情绪中走出来。虽然一家人的财务状况仍然紧张,不过好歹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房子。
法西一家表示,UBI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对于像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意义是巨大的。
“我的团队认为法西一家有着一个非常典型的与许多美国人相关的故事,很多努力工作的家庭和他们都有着一样的挣扎。”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杨安泽如此解释选择法西一家作为首个试点家庭的原因。
而杨安泽真正的计划,远不止帮助法西一家,或是试点计划扩大后的10个家庭而已——他的最终目标是向美国3.2亿人口中近80%的成年人无条件地每人每月发放1000美金。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政策——外界有着巨大的怀疑。在他的竞选网站上,他解释道,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担心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十年,三分之一的美国工人可能会失去工作,而每个月给每个成年人的1000美元可以减轻人们受到的冲击并帮助他们开展新的职业,最终改善所有美国人的身心健康而非走向恶化的方向。
一些保守派和自由主义人士对此嗤之以鼻。前者认为这一想法“成本太高”并且会阻碍人们的工作动机,后者则认为支付这一开销势必要加税,这会对穷人带来更大的负担。不过《大西洋》杂志近日的一篇报道则指出了更关键的问题: 杨安泽的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
杨安泽和法西一家
特朗普当选的教训
“笨蛋,问题是经济!”
1992年,克林顿与老布什竞选美国总统时说的这句标志性口号,令人印象深刻,最终克林顿将共和党统治了12年的白宫“抢”到了手。
2016年,对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出人意料的当选,民主党内部一些人至今仍认为,他只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民粹主义、种族主义、俄罗斯黑客和人们对希拉里的厌恶而结合产生出了一场“完美风暴”。
杨安泽则给出了一个更简单的解释。
“我是一个喜欢数字的家伙,”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这么说道,“数字讲述了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故事,特朗普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总统,是因为在过去15年间,主要由于自动化技术(而非全球化),我们在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星州、密苏里州、密歇根州这些摇摆州失去了400万个制造业岗位。而这些州全部投票支持了特朗普。”
在2019年出版的讲述其竞选理念的《对普通人的战争》一书中,杨安泽对美国社会发出警告:“种族和身份的冲突”将因着“自动化驱动的经济”而增长。”他举了一个例子——2017年在夏洛茨维尔爆发的种族冲突,背后部分原因是经济的问题。那名驾车撞死一名年轻女子的肇事者正是来自俄亥俄州经济不景气的地区。
“如果你去查看选民的数据,就会发现一个地区中制造机器人的集中度越高,该地区对特朗普的投票就越多。”杨安泽认为,特朗普只是自动化带来的第一场“灾难”。在未来几年中,自动驾驶的汽车将取代卡车司机,类似的技术将取代“零售业、呼叫中心、快餐、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美国最普遍的工作领域中的普通工作者。他预测,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社会将面临骚乱——如果不是革命的话。
一些经济学家也同意, 自动化比全球化更值得警惕。
2016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他的告别演讲时曾警告说:“下一波经济危机不会来自海外。它将来自无情的自动化步伐,它将使许多中产阶级正在从事的工作失去意义。”
在他离职前,由白宫召集的一群顶尖经济学家完成的一份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特别报告中预测,由于自主技术的不断进步,83%的每小时工资低于20美元的工作将在不久的将来被自动化替代,而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将消除美国220至310万个驾驶工作岗位。
近日,一部由奥巴马投资,讲述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环境下美国传统汽车制造业工人艰辛挣扎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片中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细节:公司的高管在向董事长汇报时表示,由于嫌工人“太慢”,计划在不久的将来用更有效率的机器人取而代之。
纪录片的结尾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成百上千摩肩接踵的中国和美国工人正走出工厂,底下的字幕写道:到2030年,自动化将令全球三亿七千五百万人需要寻找全新种类的工作。
“自动化的问题是很真实的。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的经历都和这部纪录片里的人差不多。所有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并非是企业主的错,而是制度在驱动利润。工业化4.0 使得制造本身不再是利润增长的空间,整个社会将多余出很多劳动力和闲暇时间。随之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原来的中产阶级变成了低收入阶级。 ”美国中西部华商会执行会长陈辽瑞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尽管许多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代替,但UBI理论支持者相信,人类还有很大的创意潜能有待发掘,而这些东西,自动化技术是取代不了的。因此UBI的作用,除了为最贫穷的美国人提供经济底线能够继续生活下去外, 还可以使得人们有余钱去读书进修、创业,从而在自动化经济社会中开辟另一条新的工作方式,造就更多的发展可能,从而促进更高层次的社会进步。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安泽所预测的大规模失业并不会发生。波士顿智库FCLT Global研究沟通总监霍洛维兹(Evan Horowitz)近日就在NBC News上撰文指出,这样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霍洛维兹提出了两个论点,首先,如果杨安泽的说法正确,现在美国会看到成千上万的上班族失业,而且会越来越多,但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处于50年来最低点;其次,若自动化或机器人正取代人类,统计数据应显示劳动生产力节节升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他总结道:“别相信这些负面的预言,美国需要的是更多机器人劳动力,最好还能搭配其他增进工作效率的方法,以提高劳工工资,让经济更有生产力。”
另一些人则认为,虽然杨安泽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挑战,却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案。“人类的自动化从发明蒸汽机就开始了。这些科技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类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人类每发明一项创新,就不可避免地消除传统行业的一些工作机会,而同时创造出新兴行业的更高效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美国亚裔教育联盟(AACE)主席赵宇空对澎湃新闻说道。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对UBI的讨论和支持最强的声音,恰恰来自于自动化技术的发源地——硅谷。
特斯拉总裁马斯克(Elon Musk)曾多次公开表示,当未来人工智能取代大部分人类工作的时候,就有需要在社会推行UBI。脸书总裁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017年于母校哈佛大学演讲时,也对UBI表示了支持。他认为,UBI能够激发更多创业家的创意潜能。“现今是一个时机,让我们这个世代为社会契约重新定义。我们应该发掘像UBI这样的想法,使每个人有能力尝试新的东西。”
杨安泽在辛辛那提对当地居民演讲
对UBI的质疑
全民普遍基本收入并非是一个新的想法,自16世纪在欧洲被提出以来,全球一些国家和城市早已尝试过各种形式的基本收入政策试点。这些尝试的结果好坏参半,一些研究表明,虽然增加的收入无助于显著降低系统性失业,但它确实有其他好处。
例如,芬兰曾在2016年到2018年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收入试验,每月为2000名失业居民提供560欧元(638美元)。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收入改善了参与者的健康和压力水平,但失业率基本保持不变。
从美国的国父之一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到后来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对此表示过支持;1970年代共和党总统尼克松执政时期,议会曾两度差一点通过相关法案。而长期由共和党控制的阿拉斯加州更是早已实践“UBI”30多年——从1982年以来该州每年都会向每位公民发放1000-2000美元,这一收入来源是从该州的主要产业——石油业的利润而来。杨安泽强调,21世纪的“石油”就是科技。
然而这些并不能打消人们的质疑。对于UBI最主要的批评有三个: 谁来付钱?会否造成通货膨胀和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根据杨安泽自己的计算,如果要向全美所有成年人支付UBI,大概每年需要3.8万亿美元,而2018年美国全年的财政预算不过才4.7万亿。
如何支付这笔天文数字,杨安泽的计划是通过四个方面来筹集:首先是目前美国已有的福利体系支出——每个人需要在当前福利体系和UBI中选择一个,两者不能兼得;其次是通过在欧洲国家普遍实施的增值税(VAT),向那些在科技发展中获利最多的大企业征税(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亚马逊——杨安泽经常强调这家去年盈利超百亿美元却缴纳了0元联邦所得税的科技巨头企业是导致美国30%商场关闭的罪魁祸首);另外,还包括UBI带来的消费和经济增长,以及对碳排放的税收收入。
对于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忧虑,杨安泽回应称,奥巴马政府此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发行的4万亿美元的银行救助计划并没有导致通胀,而UBI计划主要使用经济中已经存在的资金。尽管增值税可能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微幅上升,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使价格受到控制,而随着时间推移,技术终将降低大多数商品的价格。
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也是一大问题。多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美国人表示,UBI是否会导致“养懒人”和“乱花钱”,是他们对这一政策持怀疑态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前《纽约时报》记者兼作家,长期关注美国劳动问题的专家Steve Greenhouse坦言,UBI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成本,而是在于 它会颠覆美国人对工作根深蒂固的共识,并打击工作的尊严。
对于这样的担忧,杨安泽表示,他并不认为他的计划会产生这样的负面影响。他的网站引用了201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对UBI试点项目进行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没有系统证据证明发现金计划会阻碍人们工作。”
“1000美元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并不足够生活,但是却可以帮助其缓解经济压力,并激励他们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他说。
话虽如此,事实是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城市尝试过杨安泽所描述的如此大规模的计划。
尽管饱受争议,并且几乎没有人认为杨安泽有机会问鼎白宫,但是让他与其他总统竞选人区别开来的,或许正是这种敢于用一种大胆,冒险,有风险的方法来解决21世纪问题的勇气。他也是第一位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放到全国大选这个舞台上的总统竞选人——这些问题可能成为未来十年越来越多美国人生活的核心,无论下一任美国总统是否仍是特朗普。
杨安泽的努力让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他发起了昂贵、高风险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他说:“ 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们很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很难;因为这个目标将有助于组织和衡量我们最好的能力和技能,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愿意接受的挑战、我们不愿意推迟的挑战,因为我们打算赢。”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努力值得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