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杀死了爱情

阶层固化杀死了爱情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相比让高加林变成竞争者自我激励的思想武器,反思“奋斗”,也许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640.webp-(3).jpg

  电视剧《人生》剧照。图源:豆瓣

  两种爱情

  《人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高加林,你会选择刘巧珍,还是黄亚萍?选择的不同使人们分成不同的阵营。

  选择刘巧珍人秉持着德顺爷爷的话——“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巧珍是多么真诚的爱着加林:在加林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她看着加林却只能压抑自己;在加林回到农村的时候,她看着心爱的人却不知如何去心疼;在加林独自卖馍手足无措的时候,她默默流泪,想着帮心爱的人解决问题。当巧珍和加林在一起的时候,她不顾村子里的嘲笑,像上学的人一样刷牙,和加林一块去给村里的水井买漂白剂。这样一个多么善解人意,敢爱敢恨的姑娘啊!

  选择黄亚萍的人这样认为,加林和黄亚萍之间更有共同的话题,她们谈论诗歌、谈论文学、谈论国际问题,高加林也认为“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那我们一辈子的生活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力都很强,共同语言又多”。而对于巧珍,却只能谈论“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人猪娃”这样的话题。

  两种爱情,各有滋味,如果抛开客观因素,选择哪一种爱情,会让每一个人为难。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两种感情也都很真挚,难道你能说哪一种不是爱情吗?

  如果在“更爱谁,更应该选择谁”这个问题上止步不前,就难有进一步思考的感悟,这部小说也就沦落为一个俗套的纠结的爱情故事。

  爱情的背后是跨阶层的梦想

  高加林生在农村,但是却不甘心留在农村,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必隐瞒,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想起高加林,就想起他痛下决心时候的苦楚:在民办教师被撤下来时,他暗下决心要比高明楼他们强;在车站挑粪被人看不起的时候,他下定决心“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高加林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走出农村,走到大城市去,这是高加林最重要的人生理想。结合这个理想,我们再来看高加林对于爱情的选择。当他和巧珍在一块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当他选择黄亚萍的时候,不得不说,黄亚萍给了他难以放弃的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最后,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他也毫无疑问的知道,他和黄亚萍之间的鸿沟已经无法跨越,“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

  作者力图回答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视角下如何实现阶层流动这个大命题,但是,高加林跨阶层的失败,隐含了作者悲观的结论。爱情的选择,爱情双方的阶层差距,也让这个失败的阶层流动故事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高加林的方式:一面承受伤害、一面施加伤害

  我们再来看高加林人生的几次变化原因:首先是高明楼的儿子三星毕业后顶替了高加林,高加林从民办教师当回农民;第二次是高加林借助当劳动局长的叔父当上了县委大院的通讯干事。两次变化,仔细去思索,无非是强权代替能力,强权反而被更大的强权所压制。高加林获得这一职位的同时,有没有可能踢掉另一个“高加林”呢?造成高加林难以逾越阶层鸿沟的原因,这时候也被高加林所默认、领会、甚至让其为自己服务。这种阶层跨越即使成功,也只是加强了默认的阶层差距和不平等的竞争体系。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所向往的,即使高加林通过此种方式改善了自身的阶层地位,那么,他以后会做的,也会是同样的方式加强自身的地位,那么,以后再有的“高加林”,会不会被高加林所踢掉呢?

  不断扩大的社会鸿沟和高加林们的选择

  很多人把《人生》当做讲“奋斗”的小说,把在北上广深打拼的自己当做高加林,告诉自己,谨慎的做出人生的选择,拼搏出一片天地。

  但是,当今社会的阶层差距和社会鸿沟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有过之无不及。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北上广深的割裂,小城镇安放不住的梦想,让高加林们不断的涌入城市,但是,城市的高房租、高房价、户籍制度等等,一座座大山遮挡着未来的阳光,让高加林们难以安家,看不清楚未来。

  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愈发稳固,底层和中层越是想实现阶层跨越,顶层就越是想保持自己的阶层地位。高考、读书作为改革开放初期阶层跨越的主要方式,在这个阶段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当代的高加林们该如何选择呢?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孙少平的妹妹兰香考上大学并且和省委副书记之子结合。但是,这个答案是无能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无解。

  后来的文学作品也在重演着高加林的故事,广为人知的如《北京爱情故事》当中的石小猛,当他不认同富二代的嚣张,不认同世界的不公正,他反而以更加娴熟的方式操弄原来被别人所掌握的世界为自身谋取利益,甚至变本加厉。这难道是“改变”吗?不公正在现在的“高加林”这里,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根深蒂固。

  反思“奋斗”

  首先,我们来把“奋斗”从社会层面来展开。阶层流通的通道只是同阶层间残酷竞争的游戏,总是少部分的优胜者和大部分的淘汰品。这个“奋斗”,和“无解”的差距有多大呢?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和被成功学洗脑的同学相比(注:这里专指认为“努力可以改变一切,不成功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的人),我们也只是更加的认清现实,认识到跨阶层梦想实现的艰难。这种对现实的认识往往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佛系”生活,他们的口头禅是“我努力一点点,至于结果,不是我所能决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好”,另一种是如高加林般借助更大的强权来上位,或是如石小猛般不惜以暗黑的方式跨越阶层。

  以上两种选择都不是笔者所提倡的,正如《人生》中德顺老汉对高加林的告诫“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道出了个人的阶层提升对于整个阶层命运的无济于事!试想,即使你个人实现了阶层跨越,你的大多数朋友也依然在原来的阶层中踌躇,把阶层跨越的梦想无奈的交给他们的下一代来实现。

  其次,这种“奋斗”是不是天然合理呢?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反思。首先,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个人奋斗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难得出阶层差距存在且扩大的现实是奋斗的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天然合理吗?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阶层差距不大的更加公正的社会所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又如何去实现这样的社会?其次,“奋斗”的表述被局限在个人的奋斗,而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在“个人奋斗”的语境下,竞争远大于合作,阶层层面上的“奋斗”更是难以看到。

  相比让高加林变成竞争者自我激励的思想武器,我想,反思“奋斗”,也许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