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财政新闻背后的惊涛骇浪

一则财政新闻背后的惊涛骇浪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政府财政没有盈余成为常态,实际上是限制和剥夺政府的调节能力,使政府成为资本的附庸,而不是相反。

  我向来是特别喜欢看关于财政方面的新闻,为啥呢?

  因为财政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全部秘密。

  我们今天就试着拿一则财政新闻,来看看,有啥秘密。

  先来看看这则新闻:

  “本报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曲哲涵)记者日前从财政部获悉:2019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3067.0亿元,较上年减少2794.4亿元,下降7.8%,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0.0%和3.3%;公开招标采购仍占主导地位,政府采购在支持节能环保、扶持小微、压缩政府行政成本等方面的政策性功能持续显现。

  数据显示,中央预算单位、地方预算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分别为2666.3亿元和30400.7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8.1%和91.9%。地方政府采购规模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支出,特别是区(县)级财政将很大一部分财力优先用于“三保”等刚性支出,政府采购支出下降较大。”

  注意,这里说的是2019年的财政,和疫情没有半毛钱关系。疫情对财政的影响会反映在2020年财政上,2019年疫情没发生,所以不存在疫情影响。

  那么,2019年全国政府采购金额较上年降7.8%,原因何在呢?

  这个压减注意啊,主要是地方的压减。中央占比少,压减空间不大,所以主要是地方压减。

  地方压减的原因,表面看说是为了压减一般性支出。

  啥叫一般性支出?

  一般性支出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各级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的活动费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活动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用、日常办公、购车及车辆运行费、楼堂馆所及装修支出等。

  这是表面文章。

  实际上是为什么压减呢?

  为了三保。

  啥叫三保?

  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这三个方面,是刚性支出,不得不保。至于政府运作,则能压减就压减。

  接下来,我的棒喝来了:

  压减了政府的经费,它的权力和活力自然下降,权力不会凭空消失,不会成为真空,这就会出现权力的转移。

  权力转移到哪里去了?

  转移到老百姓手里了,还是少数私人手里了?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结论是,地方政府权力正在向私人快速转移。

  随着地方权力私有化的加速,则必然反过来影响中央的决策,中央财政的减税降费政策,转移支付政策都是必然的结果。

  现在财政为什么允许赤字化,而不允许政府财政适度盈余呢?

  其本质正在于,资本家不允许收他们的税,不允许收了税拿在政府手里,应该变成投资或转移到资本口袋。赤字财政又可以将税收变成他们的债务利息,肥了国债的购买者,并达到进一步巩固自己控制政府权力的目的。

  总之,政府财政没有盈余成为常态,实际上是限制和剥夺政府的调节能力,使政府成为资本的附庸,而不是相反。

  资本发展的越充分,它对政府的权力剥夺和限制就越深。政府的资本代理人性质就暴露的越明显。

  封建时代,过去的政府是各大家族的代理人。现在的进步性,就是家族被资本垄断集团所代替,唯一的进步性就是超越了血缘和姓氏的局限性。而这个进步性,对无产者来说,却是更加反动的。因为他们的势力越强,对社会和无产者的压迫与剥削就越深。

  党能不能反过来抑制这种权力的资本化趋势?

  这就要看党的阶级构成,如果它的领导层都是企业老板资本家之流,或者领导层都已经是他们的代理人。那么,党就根本无法阻挡这个趋势。

  至于最后的结论,我相信诸位能够自行判断。

  以上就是我从“2019年政府财政采购金额下降7.8%”这条新闻中得到的一些启示,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的放矢?是不是看到了背后真正的秘密?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