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飞飞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虽然人们都知道作为一代伟人,周恩来不但是全世界公认的襟怀坦白、顾全大局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而且还是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外交家和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的“红管家”,但是对于周恩来一生中所写的诗词,却知道的不多。现把周恩来一生中所写的波澜壮阔的诗词概述如下,供读者备忘。
在私立南开学校读书时写了六首诗
1910年春,周恩来从老家来到奉天(今沈阳)随在奉天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任科员的伯父周贻赓生活,并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高等丁班读书。1913年2月,因伯父周贻赓调到天津改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故周恩来随伯父一起来到天津。8月19日考入私立南开学校(中学),被编在一年级己三班(以后改为丁二班)就读。在校期间,周恩来先后担任过“敬业乐群会”副会长、《校风》总经理、演说会副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江浙同学会会长、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等职。
1914年前后的中国,正处于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时期。在1913年3月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并罢免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内战。孙中山先生当即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即“二次革命”)。由于当时袁世凯的反动势力还比较强大,孙中山先生的讨袁武装受挫,使“二次革命”遭到失败。随后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中华民族又经历着深重的灾难,劳动人民又被投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恩来以《春日偶成》为题写了两首五言诗。其一为:“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其二为:“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两首诗采取的是隐喻手法,表达了对当时封建军阀政府和袁世凯独裁统治的痛恨,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春日偶成》(二首)是迄今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1914年10月发表于《敬业》杂志(“敬业乐群会”主办)创刊号上。
1916年春,周恩来的同窗好友张蓬仙奉父命退学回吉林省长春县(今长春市)老家。别离时,周恩来赠诗三首。1916年4月,周恩来以“飞飞”为笔名在《敬业》杂志第四期发表了《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其一为七律,诗曰:“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此诗通过与同学好友共同战斗生活的回顾,抒发了为拯救国家奋斗向上、热烈期待他日为国立功、在革命胜利之时再与好友欢聚的无畏乐观精神。其二为五律,诗曰:“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此诗侧重表达了与同窗好友惜别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祝愿。其三也是五律,诗曰:“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此诗则是对同窗好友参加进步学运所取得的成绩的赞美。这三首诗似乎写的是学友别离之情,然深蕴周恩来为国为民的冲天志向,一腔爱国热情溢于言表。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引用了周恩来的好几句诗,其中两句是,“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也息肩”,以此介绍了周恩来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铮铮誓言。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时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勋为了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地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有爱国民主思想,支持学生进步活动的私立南开学校教员张皞如(1878—1934,河北盐山人。后曾任安徽省财政厅秘书长等职),从报纸上看到军阀徐州会盟的消息时,十分气愤,疾书《伤时事》一诗。周恩来读后,当即步韵奉和一首,一同发表在《敬业》第五期上。张皞如的诗曰:“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周恩来奉和的诗题为《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诗曰:“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只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
赴日本留学前夕写了一首最著名的诗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从私立南开学校毕业。同年9月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东渡日本留学。行前,以《无题》为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七绝诗(写完当时未外传),诗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整首诗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1919年9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从日本回国前夕,他在南开学校的同窗好友张鸿诰(吉林省人。建国后曾任水电部高级工程师等职。1981年逝世。)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民国八年三月”(轮扉,即张鸿诰;子鱼,即王嘉良;幕天,即穆敬熙,都是南开留日同学。——笔者注)
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了四首诗
1917年9月,周恩来由天津乘船抵达日本东京。到东京后,他先客居神田区一家旅馆,后在神保町租居比较便宜的“贷间”,每天去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准备投考东京高等师范的官费留学生。1918年5月19日,由南开新同学会干事长童冠贤介绍,周恩来正式加入新中学会。从此,周恩来成为新中学会成员,开始经常参加新中学会的活动。同年7月上旬,周恩来继在同年3月参加东京高等师范的招生考试未果之后,再次参加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只是又以日语“会话不好”等原因落榜。周恩来在日本总计生活了约一年半时间。到1919年3月,当周恩来得知母校南开学校设置了大学部,便决意回国继续求学;4月,他离开东京来到京都,住在正在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的朋友吴翰涛家中十日,饱览了风光旖旎的日本“千年古都”风光,留下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和《四次游圆山公园》等一系列优美的诗歌,抒写了自己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坚定信心,和对即将踏上的革命道路的憧憬和期待。这四首诗采用的都是新体诗的写法,且每首都提到樱花,通过樱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四首诗中有三首是同一天写的。
◆这首诗是周恩来赴日前夕创作的,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感。1919年3月回国前,他又将此诗书赠留日南开同学。图为周恩来(后排左三)与留日同学合影。
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冒雨游览了京都的风景胜地岚山。岚山虽不是高山峻岭,但是峰峦叠翠,景观绝佳。雨中岚山,景象万千,秀逸诱人,林木葱郁,生机盎然。周恩来触景生情,吟诗抒怀,吟出了流传后世的著名诗篇《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在这首诗里,周恩来借景生情,抒发了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诗曰:“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此诗自然气息浓厚,颇有感染力,直抒胸臆,又隐然寄托着现实的呼唤,也折射着周恩来早年追求真理的博大胸怀。雨后,周恩来又写了一首题为《雨后岚山》的新诗,描写夜幕降临后登山远眺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诗笔挥洒自如,语言新鲜活泼,写意抒情,自成一体。
在1919年4月5日这一天,周恩来还写了一首题为《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的诗,诗曰:“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樱花杨柳,那个可爱?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此诗后来署名“五”发表于1920年1月20日在天津出版的《觉悟》杂志创刊号上。此诗还被1922年8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一九一九年新诗年选》收入,并改题目为《游京都圆山公园》。
1919年4月9日,周恩来在圆山公园游览时写了一首题为《四次游圆山公园》的新诗,诗曰:“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此诗前一节重点是写景,点出圆山公园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后一节则由景及情,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抒写了革命的情怀:不管何时再开芳草春花,也不管客观现实如何演变,都无所挂碍,都不会动摇热烈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坚定信心。此诗也在《觉悟》创刊号上刊发。
需要说明的是:1979年1月22日,由京都各日中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联合倡议,成立了“周恩来诗碑筹建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的建设,4月16日,诗碑建成,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诗碑上雕刻有廖承志书写的《雨中岚山——日本京都》一诗。
从日本回国后在天津写了两首诗
1919年4月,周恩来由神户乘船离开日本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并于9月25日入南开学校大学部(11月25日改名南开大学)读书。同年12月任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执行科科长,成为天津市的学生领袖之一。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任天津各校赴直隶省公署请愿总指挥,作为请愿代表之一在省公署被捕,并被羁押到7月17日。周恩来出狱后,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推荐,于10月中旬离开天津,到上海候船赴法国勤工俭学。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乘船赴法国。12月中旬到达法国南部的著名港口马赛。在天津期间,周恩来曾写了两首诗。
1919年年末,周恩来写了一首题为《死人的享福》的新诗,诗曰:“西北风呼呼响,冬天到了。出门雇辆人力车,车夫身上穿件棉袍。我穿着嫌冷,他穿着却嫌累赘;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我感谢他爱我,他感谢我助他方便。共同生活?活人的劳动!死人的享福!”此诗通过记述与人力车夫的偶然相遇,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谴责了旧的吃人的制度和剥削。此诗后来发表于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觉悟》杂志创刊号上。这是周恩来主编的一本进步性刊物。就在发表这首诗时,周恩来用了笔名“伍豪”。饶有趣味的是,当时周恩来要求,所有给《觉悟》杂志投稿的人都用抽签的方式来取笔名。结果周恩来抽到“五号”签,故取了笔名“伍豪”。
1920年1月,周恩来等在反帝爱国运动中被警察拘捕。在狱中,他仍坚持斗争。6月8日,周恩来给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之前来狱中看望他的李愚如(女,浙江绍兴人。1902—1980)写了一首送别诗,题为《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曰:“……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练你的才干;保你的天真烂漫。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推翻旧伦理,全凭你这心头一念……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行行珍重!”显然这不是一般的送别诗。这是周恩来送给他人的,也是周恩来内心世界的表白。不久,年仅22岁的周恩来出狱后,即带着“改变中国社会”的自觉担当,奔赴法国,开始了他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涯。
留法勤工俭学后写了两首诗
1921年,周恩来在法国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等职。1924年7月下旬,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周恩来从法国乘船回国。9月初,周恩来从香港乘船到达广州。10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建立广东区委,由周恩来担任委员长并兼任宣传部部长。11月,经他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的推荐,周恩来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国外周恩来曾写了两首诗。
1922年初,正在英国伦敦的周恩来得到消息,就是曾在天津加入过觉悟社的黄爱(湖南常德人。1897—1922。曾任湖南劳工会主任干事和教育部主任)在湖南长沙组织领导纺织工人大罢工中被军阀赵恒惕下令杀害。得知此消息后,悲愤交加的周恩来马上写了一首题为《生别死离》的诗,以诗声讨反动军阀,悼念同志好友,诗曰:“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作个感人的永别!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后周恩来在写给国内朋友的一封信中把这首诗介绍给了他们,并直抒胸臆,这是他表达内心志向的诗,“亡友噩耗传来,反而更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坚信我会让他的死更有价值!”此诗不但表达了对亡友的痛惜,而且也阐发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革命的道理,其艺术水准之高、思想价值之大,至今令人叹服。
1924年2月1日,周恩来主持的中共旅欧组织和旅欧共青团合办的机关刊物《赤光》创刊。周恩来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赤光的宣言》一诗,诗曰:“革命的赤光,从北俄腾起,惊醒了冬虫般蛰伏的被压迫阶级,震动了春蚕般茧缚的世界殖民地,封建余孽,国际的强盗,更被他照的原形毕露。夜已阑,天将晓,赤色之光,早在东方闪动了。休忘记,远的土耳其,近的印度。是呵!要寻求自由,独立,原只有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起,起,起,我们的朋友!”此诗未署名。周恩来用诗歌写出了中国革命的宣言。
在重庆和延安各写了一首诗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泾县境内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顾祝同部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经过七昼夜的血战,新四军除约两千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在与上官云相谈判时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1月11日,在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就新四军遭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一事向国民党代表张冲提出强烈抗议,并指示《新华日报》揭露国民党袭击新四军的阴谋。可是,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压了《新华日报》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文章。为了披露真相,进行合法有效的斗争,1月18日,《新华日报》欲开“天窗”进行抗议。凌晨,周恩来挥笔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刊登在“开天窗”的位置上。这首四言诗彻底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实质,在整个国统区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为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人。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曾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后任红28军军长。1936年4月14日,在东征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典礼,几乎所有在延安的中央领导都为其题了词。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朱德的题词是:“红军模范”。同年6月28日,周恩来离开重庆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由董必武主持。在延安周恩来为刘志丹的题词是一首五言诗:“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此诗表达了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崇高敬意和高度评价。
建国后写了一首诗
建国后,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就无暇顾及写诗了,仅在1958年10月31日写了一首题为《欢迎和追念》的诗,诗曰:“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走石飞沙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
◆1941年1月,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写的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的题词和诗。图为周恩来和叶挺(右)、项英留影。
1958年10月31日凌晨5点钟,周恩来忙碌了一夜未休息,仍非常激动地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国和纪念不久前因飞机失事而罹难的著名文学家郑振铎(1898—1958。浙江温州人。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等写了上述这首诗。并在诗的前面序之:“正值欢迎志愿军胜利归来兴奋之余,又临悼念前往阿富汗和阿联文化访问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长夜难眠。念及毛主席整风思想中忠于人民、提高风格、献身海外、战胜自然诸义,因成俚言四句。我不能诗,专此聊以寄怀。”
这首诗既有对志愿军英勇精神的歌颂,也有对罹难烈士的深切悼念。抗美援朝战争,周恩来是协助毛泽东指挥的主要领导者,亲自参与指挥了全过程,深知志愿军指战员的艰辛与贡献。郑振铎这位著名的作家,在周恩来心中也有一定位置,每当别人问起他的年龄,他总是说:“我与老舍、郑振铎、王统照同庚。”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部属郑振铎是了解和熟悉的,他对同机遇难的蔡树藩(1905—1958,湖北汉阳人。时任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主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也是熟知的。
随后,周恩来致函陈毅:“陈毅同志学长:送上诗一首并序,请予指正。如可用,望付人民日报发表,如不行,请付之一笑……”这封不长的信件,周恩来在信的抬头处称陈毅为“学长”,并“请予指正”,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谦虚。周恩来还特别指出“如不行,请付之一笑……”,不难想象他对待发表自己作品的谨慎。陈毅在这封信上批示:“人民日报:总理的诗即发表 陈毅10.31”。《人民日报》非常重视,准备在第二天的副刊上发表。可当天,周恩来直接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先不发表了”。
因何要发表的诗又不发表了呢?周恩来在同年11月17日写给夫人邓颖超的一封信中说道:“有一夜激于志愿军的感人战绩,又临纪念郑振铎、蔡树藩等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诗—首,送给陈总校正,仍感不能成诗,遂以告废。”一个自我 “告废”,周恩来诗歌创作的严谨、认真形象,在这里充分地彰显,叫人感动、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