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排队倒营养餐,处理两名公职人员之后怎么办

学生排队倒营养餐,处理两名公职人员之后怎么办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只要配餐企业、学校食堂的相关管理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家长有参与监督的渠道,那么,这所学校的营养餐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如果总要靠网络爆料来逼出真相,甚至网络爆料也逼不出真相,那么,这份营养餐的水平,恐怕就堪忧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一农村小学学生因味道差,将营养餐倾倒在垃圾桶里。事件引发关注后,当地教育局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调查结果,表示该校执行营养餐管理规定不够严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两名公职人员予以停职处理。

  事情发展至此,似乎可以“盖棺论定”,翻篇了。毕竟,对于喧嚣的舆论来说,两名公职人员的停职处理已经非常严厉,足以“谢罪”。可是,对于真正关注此事的人来说,这个通报却并没有让事件更清晰,因而给人一种“了犹未了”的感觉。

  

学生排队倒营养餐,处理两名公职人员之后怎么办-激流网

  比如,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倾倒营养餐的学生很多,垃圾桶都盛不下了;但通报中一方面肯定“网上报道的事情属实”,一方面又说“少数学生将吃剩的面条倒掉”。那么,假如只是少数学生倾倒面条,用得着将两名公职人员停职吗?

  再比如,网络爆料认为学生们之所以倾倒营养餐,是因为味道差;但通报中只字未提口味,而是表示问题出在“该校执行营养餐管理规定不够严格”。那么,学生们到底为什么倾倒营养餐?执行规定不严格具体是什么情况?而最大的疑问则是,这两名公职人员到底为什么被停职?

  其实,网友之所以关注倾倒营养餐事件,一方面是觉得浪费粮食可惜,另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们吃不好,但绝不是为了让谁受处理。如果能通过这起舆情,让当地教育部门认真反思在营养餐管理上的问题,改进供餐质量,那也不失为一次良性的互动。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件事情的真实面目依然“云山雾罩”,而当地相关部门有没有找准问题所在,可能我们再也无法得知了。

  而这,或许正是学生倾倒营养餐事件的一个隐喻:不透明、不坦诚、不公开。

  虽然我们都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但一个学校的食堂,有少数学生倾倒一些饭菜,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食堂毕竟是“大锅饭”,口味上的众口难调也是事实。但是,当大量学生都在倾倒饭菜时,就很不正常了。

  从网友爆料的图片可以看出,学生排着队倒饭,餐盘里满满的几乎没吃过。这倒是证明,从分量上说,食堂给的是挺足的。那么,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难吃了。

  

学生排队倒营养餐,处理两名公职人员之后怎么办-激流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关于食物浪费课题组2013-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校园餐的人均食物浪费量达到89.94克/人,不仅远高于大学食堂和职工食堂,更高于餐饮业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现在,要让学生“吃饱”并不难,但让学生“吃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营养餐的推出也不是为了解决学生“吃饱”的问题,而是“吃好”,口味是否好吃是其中重要标准。但是营养餐自出现开始,关于营养餐的口味争议就屡屡引起关注。“口味”包括两部分,一是食材的种类,二是烹饪的水平。

  安徽这所小学所倾倒的营养餐,就图片来看,也以面条为主,蔬菜很少,肉类就更少了。食材如此单调的营养餐,想必“营养”难以保证,口味就更无法保证了。而国家明确规定,学生营养餐应以肉蛋奶为主要供餐内容。显然,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做到。

  影响口味的烹饪水平,就更加“隐蔽”了。就像引发争议的这所学校,学生倒掉的营养餐,校长却说“我觉得味道还行”,那么,以谁的感觉为准?

  可是,假如学生们普遍感到难以下咽,那么营养餐的量再足也没有意义。学校是真心为孩子着想,还是走走形式主义,营养餐好不好吃这个“软指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中也提到,要改进食堂烹饪工艺,改进菜品口味,通过菜品创新、传统节日食品和风味小吃进校园,建立符合师生多样化口味的餐饮保障体系。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学校食堂做到高档餐厅的水平,但至少也不能让学生普遍觉得难吃。好吃不好吃,固然是众口难调,但也不妨通过一些制度,让菜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比如,早就规定的学校负责人陪餐制,有没有落实?家长是否有渠道参与到配餐企业的选择、建议中来?食堂的采购机制是否透明?菜谱是否可以考虑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总而言之,只要配餐企业、学校食堂的相关管理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家长有参与监督的渠道,那么,这所学校的营养餐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如果总要靠网络爆料来逼出真相,甚至网络爆料也逼不出真相,那么,这份营养餐的水平,恐怕就堪忧了。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