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第五讲: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第五讲: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引论”系列课程中,海勒娜·希恩(Helena Sheehan)教授的第五堂课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在课前,希恩教授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捐赠了三本专著(《直到我们坠落》、《驾驭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批判史》)。

  在课上,希恩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独特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理解

  希恩教授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科学。她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了建基于经验调查的科学知识的认知有效性,还指认了科学与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基于经验的实证研究,也是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紧密相关。这一综合视角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科学观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突破了将科学仅仅视为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简单观点,而是将科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

  2. 马克思主义内部关于科学观的辩论

  希恩教授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思潮进行辩论,并在这些辩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她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在科学问题上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本身,而是涉及到科学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作用,包括科学如何被用作阶级斗争的工具,以及科学发展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和阶级利益的影响。这些辩论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理解,并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的复杂性。

  3.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传统关于科学观的辩论

  在希恩教授看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或多或少可归结为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严格形式的经验主义,主张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新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最初是对实证主义的内部修正,后来逐渐与实证主义的前提决裂。它们削弱科学中蕴含的理性,强调知识的非连续性,反对知识的划分标准、基础、形式。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传统关于科学观的辩论存在于各代学者之间,且时常与权力斗争相联系。

  4. 反科学研究兴起的原因

  希恩教授指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原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也从哲学史上被抹去。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战争”(Science war)与整个科学研究的后现代化致使人们将科学看作与政治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真理。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下,科学的商业化、知识的商品化进一步塑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前世界的意义

  最后,希恩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价值。在面对当前全球性问题,如气候灾难、未来流行病和核恐怖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和相互联系,并指引我们寻找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于,它不仅关注问题的直接原因,还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

readability="1">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