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特聘教授、名誉院长阎学通近日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英文评论文章,题目是:《中国为何不惧怕特朗普》,副标题是:“中美紧张局势或将加剧,但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将帮助北京”。
文章的大意如下:多年来,唐纳德·特朗普一直猛烈抨击中国,称中国是美国各种弊病的根源。他哀叹华盛顿对北京的巨大贸易逆差,并指责中国掏空了美国工业中心地带。他坚称新冠疫情是中国的错。最近,他将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归咎于北京,指责中国用芬太尼“攻击”美国。在特朗普的集会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被描述成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只有特朗普才能制服的敌人。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他通过发动与中国的贸易战颠覆了美国数十年的政策。在他准备开始第二个任期之际,他的言论和内阁任命表明,他将加倍推行这种强硬路线,两国之间不稳定的关系将变得更加不稳定。
然而,中国领导人并不惧怕特朗普。他们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朗普的经济保护主义倾向将导致进一步的争端和紧张局势的加剧,但北京相信它可以驾驭这种对抗。此外,特朗普对美国盟友的可疑承诺将鼓励其他国家两面下注,与北京建立联系以抵消华盛顿的不可预测性。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很低。由于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从未表现出任何深刻的意识形态承诺,两国之间的竞争似乎不太可能呈现出冷战更具破坏性的层面。特朗普不想卷入战争,更愿意专注于国内改革。他很快就会带着遏制中国的意图入主白宫,但中国领导人并不害怕他的回归。
阎教授把特朗普看作是一个“经济保护主义者”,更愿意专注于国内改革。他在第一个任期内发动了贸易战,阎教授认为他在第二个任期内将继续他的贸易战,只是“加倍推行”而已,两国的关系虽然会变得更加不稳定,但不会出现更具破坏性的“冷战”。
笔者同意“中国不惧怕特朗普”的看法,但是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即特朗普2.0只是特朗普1.0的简单“重复”或“升级”。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的4年内发动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当时的目的主要是用关税和增加出口来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但是今天的情况和4年前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严重的“性质的变化”,看不到这种“质变”,会以为今天美国和中国的矛盾只是贸易纠纷,类似过去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矛盾,最多导致一个类似“广场协议”的结果而已。
和4年前相比,今天的中美关系已经发生重要“质变”:4年前的特朗普还把中国视为“朋友”,而今天的美国已经把中国视为“敌人”,所谓“竞争对手”只是字面上的说法而已。这种看法上的转变,在特朗普第一个4年的末期,已经开始显现。
今天,虽然特朗普还没有上任,虽然现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然很严重,我们从特朗普及其团队的近期言论中可以看出,已经很少或不再听到“贸易逆差”的提法,主要矛盾早已经是地缘政治、军事、贸易、金融等各个方面的“中国威胁”,而且被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对抗性高度。
今天,特朗普的主要武器仍然是“关税”,但是目标是“脱钩”,其破坏性不亚于“冷战”。
拜登的中国政策已经开始显现“脱钩”,首先是高科技的“小院高墙”政策,例如将全面禁止对中国芯片和AI技术的出口,又例如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税100%,而特朗普及其团队却认为拜登对中国太软弱,特朗普扬言要对全部中国商品征税60%,很可能从35%起步。
这哪里是贸易战?如果说这是“特朗普2.0”,倒不如说是“拜登2.0”。
特朗普更加重视美国的国内改革?那么他近期扬言要对威胁美元国际地位的国家征收关税,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营运权,要购买格陵兰的主权等等,听起来似乎荒唐,其实都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是针对中国的“全面围堵”。
阎教授认为“特朗普对美国盟友的可疑承诺将鼓励其他国家两面下注,与北京建立联系以抵消华盛顿的不可预测性。” 这种可能性虽然存在,只要中国继续支持俄罗斯,欧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就会继续下滑,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善,而“北约”必须依赖美国的支持,不能没有美国,这早就是“北约”国家的共识。也就是说,在中美之间,欧盟国家不得不站队美国。
综上所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全面的对抗性矛盾,这不是“谁怕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认清矛盾性质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台湾,只要特朗普不去冒险踩踏这条红线,中美关系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今年12月16日,在中美元首会晤中,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中方的红线有4条,它们是:“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这是中方对特朗普的警告。
(作者,Ksliu,美国著名时事评论员;供稿并修订:肖志夫,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