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周恩来同志过人之处在紧跟毛主席:他比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强在哪?
![李克勤|周恩来同志过人之处在紧跟毛主席:他比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强在哪?](/images/thumbnails/ifa/image_ifa_198045.png)
李克勤(jixuie)题记:这里用了周恩来同志,主要是为了说明在他担任总理之前对毛主席有个认识过程,可一旦他认准了实现理想之道后,他跟随毛主席干革命的坚定性,就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来,对此,有的人欣赏,有的人却不以为然。这里把理想与现实这一对范畴拿出来讨论一下,从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稍作分析。
一般认为这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周总理的最后一次握手
据考证,早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大约在1924年秋就相遇了,二人的工作都有“宣传部长”一职,毛主席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周总理是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
著名党史学者金冲及指出:“1925年初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并且负责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毛泽东请周恩来到农讲所讲过军事问题,周恩来请毛泽东到黄埔军校讲过农民问题,所以那时候常常在一起。”
有人认为当时两人观点“高度一致”,这看怎么理解。就道层面的理想,可以说是高度一致的。但在现实问题上,那还是有差异的。
实际上,从“中山舰”事件那个时候开始,周恩来的观点在党内带有更大的普遍性,相反,毛主席的观点这则越来也被边缘化,一直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血的教训面前,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才被党内高层的部分同志所接受。
如果毛主席真的和周恩来在那个时候就“高度一致”,那么周恩来后来也不会成为毛主席的上级,因为在1923中共“三大”召开时,毛主席的地位比周恩来要高得多,毛主席是中央主持日常工作的负责人。
本文原题《理想与现实: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
01
新华博客原文:怎样检验理想的现实性?
2010-12-13 10:07:13.0
李克勤(jixuie)题记:理想从其形成过程来说,属于想象。如果硬是要谈理想的现实性,那只能借助合理性来理解。可是合理性,就存在不同的世界观衍生出不同的合理性。因此,理想的差异,对理想认同的差异也就随之而产生。
理想是人所向往的、力求实现而又有实现可能的想象。理想从其形成过程来说,属于想象。但它与一般想象不同,理想的形象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所向往的,作为努力奋斗目标的形象。
理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看,首先,理想一旦形成,一旦被承认,那么理想就具有具有客观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就是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正确的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几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理想的产生,理想的奋斗过程都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经过历史的思索,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人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人们的理想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的烙印。各阶级统一的理想是不存在的。
没有理想的现实,是缺乏目标的现实,心里空虚也就随之而生。
没有起点,缺乏现实性说服力的理想,也谈不上什么理想。
有理想的人,是有追求,有奋斗目标的人,这种人是充实的。
有理想的人,更容易练就不屈不饶的意志品质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理想因认同此理想的人而存在,这就是理想现实性的基本描述。
02
新华博客原文:理想的真实性不因冷落而降低
2010/12/13 10:07:13
李克勤(jixuie)题记: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一个人如果失去理想,比缺乏物质财富,比失去物质财富,要麻烦得多。
哈佛大学的一位叫罗伯特·尤里希的学者在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前言”中指出:“倘若说有某个理想与人类的真正目的相符合,那么这个理想的真实性绝对不会因为它曾经时不时地被孱弱的人类所冷落而有丝毫的降低。”
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们有一段时间嘲笑过去老一代的理想主义,有人甚至嘲笑讲道德理想的人,认为那很虚假,不真实,以为钱最真实。结果呢?
多少人在钱眼里,迷失了自我!
多少人为了钱把比钱重要得多的东西扔掉了!
而那些老红军、老八路曾经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的理想,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人们回头一看,那才是我们不能少的好东西。
那才是比钱不知重要多少倍,或者说用钱无法换来的无价之宝。
03
周总理不同于某些自以为是的人
周总理不同于那些自以为是者。
周总理是忠于理想之人,他相信“理想的真实性不因冷落而降低”。
而自以为是者,常常拿现实性来否定理想。
理想只能在道层面来感悟,如果理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还是理想吗?
有些人根本就不懂“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是可以说清楚的,那就不是道了,是什么,是器。
李克强后记:无形之中周总理从道层面领悟了毛主席的系统想法,也许他不一定能解释毛主席的想法,但他坚信毛主席是对的。这就是他过人之处,比那些读不懂毛主席,却又自以为是的人强得多。
真理最终要经过实践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该怎样对待呢?毛主席逝世后,有人提出来要用实践检验来自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他们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是不是?现在实践检验的结果究竟怎样呢?毛主席的思想理论,哪些是真理,哪些不是真理,是不是该有结论了呢?总不能把毛主席真理性认识,依然当作“错误”对待吧?那太不公平了,从做人角度讲,我们将来也还是需要后人评说的。如果我们不能公平评价前人,那么后人理所当然也会那样对待我们的,是不是?
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常常搞得人不知所措。从理论上讲,不确定性因素的掌控,需要从这些因素之外的确定性因素着手,才能解决。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遇到一般的麻烦(问题),就麻烦本身越想越麻烦,可是一旦放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往往忽然顿悟,真有“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从想不通到想得通——道器变通竟然是如此神奇。可是一旦遇到大麻烦——无法回避的大麻烦,个人的大麻烦,集体的大麻烦,甚至国家的大麻烦,还有世界的全人类的大麻烦,怎么办?那就不能像前面那个办法去对付了。根据这几十年研究毛泽东文化,我发现越是大麻烦,越是要研究毛主席,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实实在在的道器变通,往往他老人家的想法,能够让我们想得通;他老人家的说法,今天依然说得通;他老人家的一些做法,也同样在今天行得通。
我们不一定能够学到毛主席的本事,但我们是可以学习借鉴周总理的做法。每遇大事不妨去向毛主席请教。这在于平时就要多研究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法,多领悟其道。悟道,方能道器变通。
周总理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在外交领域,他是世界一流的外交家,这是国内外有识之士一致公认的。
可是,如果在毛主席领导周总理之前,那是怎样的状况呢?
在外交战线,毛主席把握方向让周总理心服口服,没有这一点,直截了当说,周总理有时候是会迷茫的,是不是?
除了毛主席,谁能领导得好周总理这样的人?谁能让周总理在工作中做出如此巨大贡献呢?
那这里提个问题,在外交上有几个人比周总理强呢?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