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者

公民记者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所谓“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中文名
公民记者
理 念
参与式新闻
又 称
民间记者
中心语
记者

释义

公民记者,又称民间记者 [1] ,为主流传媒以外的人,或自身为主流传媒的记者,但以独立身份发声的人,所作出的报导和评论。这个风气沿自部落格和民间独立媒体的盛行。
从构词的角度看,“公民记者”的中心语在“记者”,“公民”在前只是起一个定语的作用。既如此,按照矛盾的普遍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来理解,“公民记者”应该算作“记者”这一“普遍”里的“特殊”,故“公民记者”必然要具备“记者”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否则二者无法共存。
从学理上讲,记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记者,是指新闻传媒内部与新闻信息有着直接关联或间接联系的新闻从业人员,它甚至包括报纸的校对、广播电台的录音人员、听审人员和电视画面的剪辑人员,等等。狭义的记者,是专指从事采访新闻信息和报道新闻的人。” 同样地,公民也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从政治学、法学的角度看,公民往往被界定为具有一国国籍、被允许参与社会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从职业新闻传播者的角度看,公民应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即非职业新闻传播者。
因此,公民记者以其大众的出身,以及并不专业的身份,又被称为民间记者。

历史渊源

公民记者的概念,国内认为始于1990年代的美国,伴随公民新闻概念的传播而诞生。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的个人网站先于所有传统媒介曝光克林顿性丑闻事件,这使得德拉吉获得全球最早的“公民记者”称号。德拉吉的影响也因此深入政坛,克林顿的太太希拉里在参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的时候,毫不顾及克林顿的感受对德拉吉礼遇有加,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他“网下留情”,多帮忙,少添乱。公民记者在美国的地位可见一斑。另一个和德拉吉不相上下的美国公民记者是嘉勒夫,他善于写博客,并能通过博客影响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美国白宫不敢小觑他的影响力,为他颁发了全美首个博客记者采访证。
德拉吉和嘉勒夫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但他们一个拥有自己的网站一个拥有自己的博客,不附属任何一家媒介,自由进出新闻现场,凭一己之力便敢和美国政要叫板,为众多媒介大鳄所欣羡。其实在德拉吉和嘉勒夫之前,美国就存在一种自由撰稿人,他们也不附属于任何一家媒介,也能够自由进出新闻现场包括白宫,但他们却从未被冠以“公民记者”的称号,究其原因只在于他们不属于web2.0时代。德拉吉和嘉勒夫的力量是web2.0赋予的。如果说互联网的web1.0时代属于门户网站的话,web2.0时代就属于BBS、博客、播客、甚至手机媒体……。在这些新型的技术平台上,公民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具备条件

在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看来,作为“公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得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条件。

特征

曝光新闻动机

一般市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写独立于主流传媒的报道,同时,网上的独立媒体亦会鼓励市民成为民间记者,以报导形式介入社会诸多议题。民间记者采访的动力来自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对社会的关怀,不计报酬,是一种自我的实践,并透过采访进入他人的生活处境,了解别人的状况和思想。所以民间记者的新闻所触及的议题多种多样,写作时亦不会扮客观中立,而是带有感性和主观的色彩。这种感性是来自经验和内心的,而不是社会上既有对立的情绪。

工作模式

只需要申请一块部落格,或者到独立媒体的网站加入作民间记者,就可以写民间报导。民间记者可以写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题材,例如当学生的写师生关系,教育制度问题,教育新闻;当社工的写社会福利政策,或社工所面对的问题,采访周遭的人。
世界上,有些独立媒体会为一些在民间记者栏内比较有经验和活跃的民间记者发出证件,但未必每个独立媒体都会这想做。

观点定位

(一)不必中立,世界上极难有绝对中立的传媒,相反有不少传媒故意装出中立的样子,却充满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但必须清晰让读者知道你的立场和根据,使读者可对你的立场作思考和判断。
(二)报道性的文章要尊重事实,作者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道德和法律上)。
(三)着重文章资讯的透明度,清楚交代自己在所报道事件中的角色或位置,例如一场游行里的参与者,或游行时在商店里的旁观者。引用或参考自别的资料时,尽量保留原出处的连结或资料。
(四)不得发表和散播歧视性的言论,包括种族、性别、婚姻状况和性取向等。
(五)不能进行没有根据和侮辱性的人身攻击。
(六)文章不应作涉及商业性和政治人物的宣传,不能以报导和文章谋进私利。

作战平台

博客

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博客,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是指在网络上以日记的形式发布的流水记录。博客作为新时代“信息爆炸”所催生的产物,他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其必然性,媒体新闻到大众新闻,博客可谓是一剂强劲的催化剂,博客在大众传播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客是公民记者最易发挥作用的平台。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媒体内容的传播。手机具有“全民传播”的特点,这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一特点,手机才在社会事件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也是公民记者便捷利用的一个平台。
手机媒体弥合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让传播渗透到社会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信息的汲取还是传播,都已经深入到点对点的模式,完全将传统媒体的盲区覆盖。

公民新闻网

OhmyNews是韩国的一个新闻网站。2000年2月22日,OhmyNews在韩国问世。创办者是36岁的吴连镐。5年以后,OhmyNews跃居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英国《卫报》认为它是“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现在,OhmyNews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达7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高达2500万,占据了韩国网络新闻市场份额的33.62%。
创始人吴连镐有这样的梦想:使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现在,在韩国已经有3.7万个市民记者。他们每天为OhmyNews网站提供来自各地发生的新闻。从综合新闻、政治经济到电影、体育,OhmyNews几乎涵盖了传统媒体的全部栏目。市民记者可以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自由发表言论,每篇报道后面都会有大量跟贴,形成了网站鲜明的个性色彩。同时,OhmyNews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性、互动性、分众化的特点,巧妙地与传统媒体及其在线版本形成了错位定位。在OhmyNews上经常出现足以影响韩国舆论的重量级评论。

影响

记者新模式

公民记者与传统记者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为传统媒体设置某些议程。公民报道者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它有助于受众形成立体事实图像,更趋于事实真相。
第一,传播是具有双向性的,传播者不再仅仅只是传播者,受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传播者与受众直接的界限被打破,或者说多了更多的交流。在新闻事件真相到受众头脑中形成关于事实的图像这一过程中,有受众与普通公民、职业新闻工作者及所在媒体的相互反馈。第二,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普通公民与受众实际上是重合的,他可能直接经历或参与相关事件,既是传者也是受者。第三,普通公民并不是必须通过自媒介进行新闻传播,他同样可以借助传统的媒介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新闻传播。现实中的向报纸报料、向电视台提供个人拍摄的DV片段等即属此类。
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网络监督

公民记者产生的公民新闻
和一般网民相比,“公民记者”对于实践公民权利有着更高的诉求和愿望。同时,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加入这个群体的人,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多样化。更多的知识精英,也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了公民记者的角色,他们的言论具有更多的理性和思辩色彩。
面对公民记者带来的网络监督,执政者做到理性对待,建立良好的对话空间,就能达成双赢。这种理性对待,表现为对网络监督的重视。在网民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中国,贪腐可能就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为眼尖的公民记者发觉。执政者应该顺势而为,将公民记者当成网络纪检员,对他们通过网络递交的“公开材料”认真审读,这种理性对待,还包括对网络监督的及时反馈。
公民记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网络监督,还有网络参政。他们会通过报道新闻,讨论公共事务,要求行政作为。对此,执政者同样可以顺势而为。当然,公民记者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群体。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目击某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见证某个新闻现场,并发表新闻变身公民记者。公民记者在发表言论时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说出的话不好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话不真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执政者需静下心,以负责任的心态面对通过网络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民间呼声。

发展前景

公民记者的局限性
任何一样新生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公民记者也有其自身无可回避的问题和弊端。首先公民记者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公民记者报道的真实性及稳定性问题
与公民记者相比,专业记者往往在其专业素养和技能上更胜一筹,在对责任、客观、公正、真实等新闻准则和基本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度也会更高。而公民记者的广泛来源性在某种情况下,会令人很难辨别他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公民记者往往高度个人化地介入新闻事件,往往会让新闻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保证公民记者报道信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让人甚为棘手。
此外,公民记者来自于普通的公民群体,其在时空上具有分散性。同时,由于公民记者的非职业化的传播者,他们进行新闻采集报道多为自愿,因此公民新闻都是公民记者“碰”来的。因此,公民记者的分散性和“碰”新闻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公民记者很难像专业记者那样会持续稳定地采访新闻并予以发表,因此有人说公民新闻网站和公民记者博客的生命力或新闻资源竞争力不强,也是其原因所在。可以起到一定缓解作用的做法是给公民记者一定象征意义的稿费,OhmyNews部分稿件便是采用的此种方法。
2、公民记者的素质差异和非专业性容易导致报道浅层化
公民记者来自各行各业,各种阶层,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并不像传统媒介的专业记者那样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这就导致了公民记者的新闻报道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公民记者的报道都较为浅层化,行文较为随意,缺乏深度和严谨度。同时,也不能像专业记者那样带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思辨水平去将一个新闻事件深层“揭露”。尽管全民做记者并不一定要强求新闻文体如专业记者那般精致,但是过于随意和缺乏深度的报道会直接影响公民新闻的质量,令公民新闻缺乏可读性,进而影响公民媒体的口碑和生命力。
因此,在人人都能当记者的今天,如何保持公民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独立思考精神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如果公民记者的作用仅仅停留在“报道”和“告知”,那么这些文字和资料很有可能变成无人问津的文字“垃圾”。
3、公民记者的报道聚合机制仍存在问题
公民记者采访的动力主要来自个人爱好
公民新闻的传播形式有很多,通过个人博客、论坛社区等占了很大一部分。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公民新闻的局限性就凸现出来:当个人发布的公民新闻就会因其浏览量的相对稀少而很难被发现并传播开,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有可能因此而被公众所漏掉。当然,博主若是一直保持发布其原创的公民新闻并已经为自己“积攒”到一定的名气或口碑,那么他发布的新闻被转载、被获知的机率就会大很多。
在这一点上,通过公民新闻网站,就会有很大成效。但是,至少在中国,公民新闻网站仍然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机制,从国家政策到经营模式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公民记者所发布的新闻报道的传播渠道和聚合渠道,依然是公民媒体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当下以个人独立博客站点为主要传播平台的公民记者来讲,如何巧妙的进行新闻信息输出,问题显得尤为紧要。
公民记者无法取代记者
自公民记者出现以来,关于公民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介关系的讨论就未停止过,部分人所持的观点是“公民记者必将取代传统专业记者”。但是,要认识到得是公民记者并非完美万能,它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传统新闻媒介因其公信力及专业性在新闻报道的持续、深度及真实性上有其独有的权威优势,因此公民记者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生态只是起到一定程度的重构,而非完全侵占。
因此,公民记者之于传统专业记者,并非“你死我亡’、“非此即彼”,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谁颠覆谁、谁取代谁的问题。确切地说,二者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共荣共生的关系。因此,公民记者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的专业一记者,公民记者与传统专业记者互补共生将是今后传媒发展之趋势。
公民记者的启示
在如今这样的发展情境之下,给与人们的启示很多:
对于传统新闻媒介来讲,要转变思维模式,取长补短,认真吸收公民记者传播精神的内核,重新审视自身之使命和新闻价值观,改变精英观念,抛弃话语霸权,参与公共生活,为草根发声,还话语空间予公民,以便顺应这场新闻传播的变革,并在这场变革中重新找回公信力及重树权威形象。
而对于政府来说,应对公民记者及公民新闻予以宽容和重视,以一种民主而开放的姿态尊重并推动公民新闻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实施科学且民主的监管以便公民新闻可以保持其健康独立发展之姿。
在中国,公民记者刚刚出现,其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但各界对公民记者的关注却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公民记者作为一个以公共参与为最大特色的新兴角色,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是人口大国,公民绝对数量的庞大是公民记者大展拳脚的绝佳舞台。国内传统主流媒介因特殊原因仍然存在可以被公民记者填补的“盲点”,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在中国的火爆表明“新闻平民化”趋势是正确的,这为公民记者打了一记强心剂。
然而,与此同时,公民记者在中国能否有长久的生存空间,更充满变数与挑战。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政治体制下,主张公共参与的公民记者究竟能获得多大作为空间还是未知。公民记者与传统媒体以及政治因素的磨合,公民记者在寻求突破的同时又如何保证其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