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新时代回响与史鉴价值

《论持久战》的新时代回响与史鉴价值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重温抗战历史,学习《持久战》,既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更是新时代面对复杂斗争局面保持清醒的客观需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场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和人类和平事业,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14年坚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作为中国抗战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了战争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鼓舞全国人民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洞彻“所由出知何往”的政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重温抗战历史,领会领袖重提持久战深意,既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更是新时代面对复杂斗争局面保持清醒的客观需要

  持久战的理论特质:以弱胜强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毛泽东分析抗战形势解决中国抗战问题的基础。日本法西斯要彻底灭亡中国使之成为它的独占殖民地,中华民族已没有任何退路,唯有奋起抗战才能赢得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中日双方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只有采取持久战战略,通过长期战争不断消耗和削弱日本,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战雄文,有力驳斥了因战而起的“亡国论”和“速战论”对全民抗战意志的干扰,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经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为抗战勾画出科学“路线图”,对战争前景做出判断给出结论:中国不会亡国,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理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土地革命战争经验,以及全国抗战前形势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以弱胜强战略思维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根本性问题的理论特点。

  持久战的实践精神: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论持久战》的撰写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理论自觉的产物。此前,毛泽东身体力行在延安组织了抗日战争研究会,专门研讨抗战重大战略问题;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小组,系统研究西方军事理论;毛泽东个人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和研究成果,厚植问题研究理论根基。这些实践活动,终使一部《论持久战》凝成国共两党抗日战略共识,正面战场的“持久消耗”战略,与敌后战场“持久制胜”战略遥相呼应,不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直至抗战胜利。

  持久战理论指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使敌后战场战略与战术高度统一,因此被赋予全新内涵。游击战作为辅助手段突破了从属正规战的局限,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而实现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游击战重要地位的确立,为抗日持久战提供了广阔前景。毛泽东为此强调,抗日战争面对的是强大敌人,以弱胜强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绝对不能按照有利于强敌的战略战术规则行事,必须“避免一切被动的呆板的战法”,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出来,要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创造性地处理一切战略战术问题。不追求“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力求“集小胜为大胜”,将无数不起眼的胜利积累成大的战略胜利。持久战的实践精神,注重问题导向,着眼最现实的战场关切,体现了战略思维对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特别关注。

  持久战的史鉴魅力: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种深刻的理论见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抗日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积极投身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创造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草根战法”,演绎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全民抗战场景。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使敌后战场异彩纷呈景象壮观:配合内线作战转变为敌后战场的外线独立自主作战;小规模作战转变为大规模遍及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后战场作战;短期游动式作战转变为贯穿抗日战争始终的长期作战;“流寇”式作战转变为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的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综合性作战;大规模经典战役和反“扫荡”作战紧密结合。

  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战争和战法,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场颓势,造成了日本侵略军顾此失彼的困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演绎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伟大的一幕”。中国亿万民众的抗战活力,充分体现了持久战略思维的能动特性。

  新时代的历史回响:持久奋斗实现民族复兴

  穿越75年历史时空,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持久战,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与抗战理论的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种国情判断,从持久战的视角思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弱胜强的战略思维,排除速胜心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擘画的中华民族复兴蓝图,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接续奋斗,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场持久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中华民族复兴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战略目标,需要我们持久保持谋划能力和战略定力。

  中国正面临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当前复杂疫情,党中央强调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赖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针对当前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强调,以持久战视角加以认识,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学习时报》2020年9月2日第1版)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