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恰当其时的信托——总前委成立

双石|恰当其时的信托——总前委成立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决战条件具备了,决战时机也成熟了,统一确立战场全局指挥机关,也就成为了必然。

  11月16日18时,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等: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1]

  因为当时总前委五个成员分作两处,不在一起,所以军委特意明令:“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中央军委这个决定恰当其时!

  此前的10月底,虽然两大野战军在同一战场的战役协同已经达成共识,军委也指定了陈邓负责淮海战役的全局指挥,但那时南线决战的态势还未最终形成,头一个重头黄百韬兵团是否能抓住也还在未定之数,应紧随其后的重头“切断徐蚌线”,也还有待于敌情我情等相关条件的变化来决定的未定之局。11月9日,军委根据战役发起后的敌情我情变化,正式确立了淮海战役的总方针——决战方针:“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但这个“争取”的条件和时机却仍然处于“正在进行时”,是不是能完全实现,尚取决于两个重要战役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南下陇海路的华东野战军能不能逮住黄百韬,东出徐蚌线的中原野战军能不能斩断徐蚌线。

  而到了11月16日这一天,这一切条件终于变得明朗:徐蚌线这个“中枢”被打断,国民党军徐州集团被人民解放军两大主力野战军隔断为三截:碾庄的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被孤立;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被隔断;三个重兵集团都处于可能会被各个击破之危殆态势。虽然华中集团援徐之黄维兵团刚进至阜阳,将用于徐蚌战场何处也不明朗,但刘陈邓已经有了这位不速之客到达之后可能的去向所准备的的各种应对预案——其中之一就是把这位远道送来的大菜,也一起摆上“大决战”的餐桌。

  决战条件具备了,决战时机也成熟了,统一确立战场全局指挥机关,也就成为了必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写道:

  随着中原野战军及中原军区部队加入淮海作战,淮海战局迅速发展。这时,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野战军连同地方军总兵力约60万人,其战役规模、战区范围也越打越大,后勤支前任务浩大繁重,必须统筹兼顾集中指挥。为此,中央军委、毛泽东11月16日18时致电华东、中原野战军及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筹淮海战役前线一切。[2]

  这是淮海战区的最高指挥中心,可以统筹指挥和调度三个战略区的军力人力物力财力!

  这次南线大决战,集中了两大野战军主力,华北、华东、中原三大战略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就必须有一个能够足够压秤的指挥中心!早在6月间成立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已经明确:这就是已经完成了南线布局中的指挥中心,可以指挥一切进入这个区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部队。这次成立总前委,就是明确指定了战场的决策指挥中心和最后责任人——他们被赋予了全权与全责:临机处置一切!

  ——无论打好或是打坏,他们都要承担全责。

  应该说,这个指挥中心,的的确确是足够压秤的!也是能够担待起这个责任的。既或是在军委这个明确指定之前,他们在最高统帅部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队领导人的协谋下,就已经进入了角色,从战役发起后的全局视角进行了筹划,而且已经就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作出了相关的应对预案。

  总前委这类统筹指挥机构,在后来的平津决战中也建立过——那次是华北野战部队与东北野战军协同作战。而此前的辽沈决战中之所以没有成立“总前委”这样的指挥中心,那是因为辽沈决战是东北野战军独立实施和完成的,东北野战军前委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无需另设指挥中心。

  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写道: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不仅在淮海战役中,而且在随后举行的渡江战役中,对于确保两大野战军的统一行动,调度和有关解放区的支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成立党的总前委这一重大措施,不仅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方针、指示能及时迅速地贯彻执行,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战区一切力量,保证战役的各项需要,对于保障大规模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3]

  这是对总前委职责及作用恰如其份的的定位。

注释

  [1]《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总前委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1月16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48页~第1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第30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㈢》第23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