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 (中药)

补中益气丸 (中药)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补中益气丸,中医方剂名。出自《脾胃论》。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见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临床上常用于素日少气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者;脾胃气虚、身热多汗或素体气虚、久热不愈,以及气虚外感、身热不退者,亦可酌情使用;慢性胃炎、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肝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名 称
补中益气丸
出 处
《脾胃论》
功 用
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目录

  1. 1 组成
  2. 2 用法用量
  3. 3 制作方法
  1. 4 功用
  2. 5 主治
  3. 6 方义
  1. 7 运用
  2. 8 注意事项

组成

丸、合剂:黄芪(蜜炙)200g,甘草(蜜炙)100g,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各60g;
颗粒剂:黄芪(炙),党参,甘草(炙),当归,白术(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口服液:白术,柴胡,陈皮,大枣,当归,党参,甘草,黄苠,升麻,生姜。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1日2至3次;
合剂:口服,1次10至15ml,1日2至3次;
颗粒剂:口服,1次3g,1日2至3次;
口服液:口服,1次1支,1日2至3次。

制作方法

将上述八味药一起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将20g生姜、40g大枣加水煎煮两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咸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100至120g炼蜜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100至120g炼蜜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用

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主治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方义

炙黄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重用为君药。党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故共为臣药。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故共为佐药。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故共为使药。全方配伍,补中兼升,使中气得健、清阳得升,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善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诸病证。

运用

诊断要点为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临床常用于素日少气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者;脾胃气虚、身热多汗或素体气虚、久热不愈,以及气虚外感、身热不退者,亦可酌情使用;慢性胃炎、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肝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注意事项

1.阴虚发热者,感冒发热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及命门火衰、虚寒或湿热泻痢者均不宜服用;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3.忌与感冒类药,藜芦或其制剂同时服用;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期间若出现头痛、头晕、复视等症,或皮疹、面红者,以及血压有上升趋势,应立即停药。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