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蒋介石亮出“十字架准备阵”
![双石|蒋介石亮出“十字架准备阵”](/images/thumbnails/ifa/image_ifa_198127.png)
国民党统帅部之所以急求“统一指挥”,是他们甚至比“共军”更早嗅出“决战”的气息。据时任国民党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老将军回忆,“进攻山东计划”流产后的1948年10月22日——也就是毛泽东决定中野主力加入徐蚌战场并作出“孤立徐州”设想的同一天,在何应钦召集讨论中原战场作战计划的会议上,与会者们就“都认识到中原会战将在徐州方面进行”——何长官甚至在会前与郭谈话时,就要郭“作一南京失守迁都广州,组织军政府继续作战之计划”[1]。
这也难怪,那会儿东北战事已近尾声,党国上下,谁心中都不免惶惶然。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公关于“徐蚌会战”的作战构想,甚至比“共军”还要接近“决战”:
以徐州为中心,以现态势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北起临城,南至蚌埠,构成十字形准备阵,实施内线作战。[2]
看见没有?这差不多就是共军方面后来演变成“决战”的那个“南线决战”的战场。
然而据郭汝瑰老将军回忆,对于徐州方面即将发生的这场大战,国民党军统帅部内部的大多数人都并无这个“作战构想”所表现出来的那份信心:徐州乃四战之地,利于攻而不利于守,且后方联络延长,补给困难(据当时第一补给区附之资料显示,徐州储粮只能维持3周),而一旦联络中断,粮弹无以为继。不如断然放弃,退守淮河以屏障南京,先求挫败南进之共军,为完成第二线战略配置争取时间……。
10月29日,在讨论“徐蚌会战计划”的国防部作战会议上,何应钦所提出的“守江必守淮”主张,实际上就是这“大多数人”心态的一种集中反映——想想看,明明是在策划“徐蚌会战”,怎么会扯出了“守江必守淮”?这是在预设会议讨论的前提哩,还是在暗示会战实施的后果?
难道连敬公本人对这场要策划的“会战”结果也没有信心?
在“守江必守淮”的共识下,这个作战会议研讨了以下两个方案:
第一案,“淮海决战案”。其基本构想是:徐州“剿总”除留1至2个军坚守徐州外,陇海线各次要城市一律放弃。主力于徐州至蚌埠间铁路两侧地区行攻势防御,集中全力寻求由平汉路东进和津浦路南下之共军主力均可决战。为配合徐州方面作战,华中“剿总”应令黄维第12兵团向周家口(淮阳以西)开进,以资策应。
第二案,“守淮案”,即退守淮河南岸,凭淮河地障,实施河川防御。[3]
第一案基本上就是何敬公根据蒋公意旨弄出的那个“十字形准备阵”的翻版,只不过更显保守:陇海线上除徐州外所有城市(包括商丘),都准备予以放弃了——这个十字架更显“清瘦”,廋得不象个十字架而象一根竖着的棍子(笔者很不厚道且迷信地评说一句:这两者都象一个墓地的标志,区别仅在于一个是西式的一个是中式的)!
总的思路还是要实施“徐蚌会战”。
而第二案实际上反映的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也就是对“徐蚌会战”的否定。
然而会议研讨的结果竟然是“采纳第一案”!理由为:退守淮河,则尔后不便于向平汉路或苏北方面机动;且共军打通陇海路后,向东西方向调动兵力,非常灵便,对国军更为不利。
这太令人费解了!看来这“研讨”算是白研讨了——合着“大多数人”说了也白说?
何应钦还在当日即电徐州“剿总”:必要时可令刘汝明放弃商丘。
次日,蒋介石从北平飞返南京,国防部即以“淮海决战案”为基础拟就的《徐蚌会战计划》上报并得到了蒋公的首肯。蒋公原拟于11月4日亲往徐州主持部署,后因事临时决定由顾祝同代他去徐州‘剿总”。11月5日——也就是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的次日,顾祝同在徐州召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司令官及可以离防到徐州的军、师长等,当面传达了这个会战计划:
孙元良第十六兵团(辖第四十一、第四十七、第九十九军),由商丘转移至蒙城地区,保障津浦路徐、蚌段西侧的安全;邱清泉第二兵团(辖第五、第十二、第七十、第七十四军),仍在西山、水城地区集结待机;刘汝明第四绥区(辖第五十五、第六十八军),由商丘移驻临淮关,合肥之第八绥区撤销,其辖区划归第四绥区;李弥第十三兵团(辖第八、第九军),由碾庄圩、炮车段向灵壁、泗县地区转移,担任机动任务;黄百韬第七兵团(辖第二十五、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一〇〇军),由新安镇移至运河以西集结,以一部控制窑湾、滩上段运河;冯治安第三绥区(辖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放弃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段运河及其以南地区;周碞第一绥区(辖第四、第二十一、第五十一军),驻守淮阴、扬州线;海州李延年第九绥区撤销,所属第四十四军由海上南撤上海;由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第七十二、第一〇七、第六十六、第九十六军,分别防守徐州、睢宁、五河、盱胎与蚌埠。原属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指挥的黄维第十二兵团(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由确山地区开阜阳、太和集结,改归国防部直接指挥,准备参加徐蚌作战。[4]
国民党军统帅部还决定,驻在徐州、南京的空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十、第二十等大队的歼击机、轰炸机共计126架,运输机32架,支援徐蚌会战。
为解决徐蚌会战兵力不足,蒋公决定将东北战场剩下的3个军11个师(现滞留葫芦岛)全部转运华东,但却遭到华北“剿总”强烈反对。傅作义坚持就近用兵,将3个军11个师全部转运平、津地区。蒋介石只得二一添作五,将原属华北“剿总”的第六十二军3个师、第九十二军一个师、独立第九十五师归还傅作义;将第三十九军3个师、第五十四军3个师海运浦口,11月中旬转至蚌埠地区……
蒋公似乎是铁了心要与“共军”在此间决一死战了?
图[5-1]徐州“剿总”“守江必守谁”计划要图(来源:《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重绘:刘鹤;校核:周军)
注释
[1]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第31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国民党史政编译局:《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5部《戡乱》(下)第5册,第142页。
[3]国民党史政编译局:《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5部《戡乱》(下)第5册,第142页,第143页。
[4]《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第240~第24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又,后因缺少海运工具,6日又临时决定原属九绥区的第44军沿陇海路西撤,改归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待第44军到达后再开始由新安镇西撤)。再,这个会战计划的版本的内容与台湾史政局《戡乱战史》第250页所记载的有所不同:“一、方针:国军以固守徐州,保卫南京门户之目的,即于徐州附近地区,集中兵力,依内线作战机动攻势之指导,对进犯之匪,适时各个击破之。二、部署概要:㈠第七兵团(黄百韬)掩护东海第四十四军撤退后,转进运河西岸(徐州以东)地区。㈡第九绥区即放弃东海,第四十四军向西转移,同第七兵团会合后,归该兵团指挥。㈢第三绥区(冯治安)仍扼守台儿庄、韩庄运河之线(徐州以北),确保贾注煤矿,掩护徐州北侧,并监视匪军行动。㈣第二兵团(邱清泉)仍集结于黄口、砀山(徐州以西)地区。㈤第十三兵团(李弥),集结于黄集、大庙(徐州东郊)地区,策应第七兵团及第三绥区之作战,并协力徐州之守备。㈥第八兵团(刘汝明)、第四绥区及交警总队,担任徐州以南津浦路沿线,及淮河之守备,并随时准备机动作战。㈦第十六兵团(孙元良)、第七十二军、第三十九师,担任徐州城区及其以北九里山之守备。㈧第十二兵团(黄维)即由南阳东调,参与徐州地区之作战。”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