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冬 | 陌生的熟人:农村青年为何断亲不断情?

李申冬 | 陌生的熟人:农村青年为何断亲不断情?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当代农村青年的“断亲”实质是亲缘系统的适应性代谢——淘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功能(如宗族纠纷调解),保留并强化仍具生存价值的核心模块(如危机互助)。

  “断亲”现象指年轻人懒于、疏于或不屑于与亲戚交往,民间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揭示了亲缘关系随代际更迭淡化的客观规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家庭户均人口从2010年的3.10人降至2.62人,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进一步加剧了“亲不过二代”的紧缩化趋势,血缘关系网络逐渐单薄。

  既有研究多将“断亲”归因于代际冲突或情感淡漠,网络舆论中“亲戚烦人”的吐槽更强化了青年与长辈对立的刻板印象。然而,笔者返乡调查发现,青年与长辈的疏离更多表现为“尴尬”而非对立。例如,务工青年虽减少返乡频率,却定期为祖辈转账生活费;长辈虽抱怨“孙子不认人”,却默许孙辈进城接受教育。这种疏离本质是代际双方在城市化压力下对有限资源的策略性分配,而非情感纽带的彻底断裂。下面将从现象表现、成因及关系进化机制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农村亲缘关系的韧性逻辑。

  一、农村“断亲”现象的表现

  (一)交往成本边际化

  年轻一代和亲戚的交往过程呈现“边际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方便省事”。一方面,在沟通渠道上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微信、QQ等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介进行联络,而非采取更具情感的面对面沟通;另一方面,在交往的频率和时间上呈现出频率低,时间短的特征。这种交往过程符合青年忙碌的生活节奏,把和亲戚的交往过程视作完成一项互动仪式。对于青年群体而言,这种流于形式的动作既抽出部分时间满足了父母要求联系亲戚的需求,又减少了与亲戚沟通的尴尬窘境,符合个体的理性计算。

  晚辈L:“我很少主动联系亲戚,只有在节日父母会强制要求我给家里的亲戚打电话,每次我都是聊两三分钟就草草结束,短暂的沟通像是在完成某种任务一样。”

  (二)交往内容浅表化

  受交流频次与时长的限制,年轻一代同老一辈的单次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信息量十分有限,且较长交流间隔又使得前后两次的交流内容不具备连续性,这使得代际之间的交往内容出现浅表化的特征。在内容上往往只涉及到日常生活方面等浅显、表面层次的内容,而价值观念、人生规划等深层次的内容很少涉及到。

  晚辈S:“我和亲戚们交往的时候说的都是一些客套话,比如吃了什么、学习成绩怎么样之类的话题。每次聊天的内容都差不多,我也想聊一些深层的话题,不过老一辈的观念也跟不上了。”

  (三)交往意愿淡漠化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对于与亲戚的交往在意愿上也表现出淡漠化的倾向。面对亲戚时,他们往往显得冷漠、没有沟通的欲望。网络媒体中出现的大量有关“00后断亲”话题,比较集中的可以概括为没有信任感、失去了利益关系、以及心理创伤等

  晚辈Y:“从小到大亲戚们总是忙着攀比,小孩的学习成绩、工作收入、婚姻状况等等。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就倍感压力,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嚼舌根是我的童年阴影,所以我现在有什么规划,都不会和家里的亲戚说。”

  人们会努力地使情境同积极、正向的情感能量相互关联,而尽可能避免消极、负面的情感能量与情境相关联。过往库存知识中同亲戚不好的情感体验,使得这一部分人采取了对交往的淡漠化处理。

  二、农村“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人们逐渐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情况增多。现代化家庭的关键特征是家庭规模核心化;家庭功能削弱导致家庭不自足;家庭关系独立而简单化。相比过去,亲戚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往往需要长途跋涉才能相聚一次。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亲戚之间的交流频率和程度的减少。

  晚辈L:“现在的社会,人们都很忙碌,我爸妈工作忙,我也要上学,很难有时间去跟远在他乡的亲戚交流。”

  (二)个体化和自我认同

  社会学家贝克认为,个体化指的是在当今社会变迁迅速地情况下,个体作为社会行动地一个基本单元,他所具有地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逐渐得到展现和表达地过程。在现代的社会中,年轻人往往认为传统的家庭关系束缚自身,限制了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的发挥,因而选择减少同亲戚的交往以期望达到更大的自由。青年一代更加乐意于同自身感兴趣的群体进行互动,组建自身感兴趣的社交圈子,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趣缘群体,为自身的行动赋予意义。

  晚辈S:“我认为个性很重要,我更喜欢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而不是跟亲戚吵着天说着地。家庭关系有时候会让我感觉受限,所以我更愿意选择自己的交友圈。”

  (三)社交网络的兴起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同他人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和频繁,但是同亲戚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却不多,原因在于个体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相对于与亲戚交流,青年人可能更倾向于与朋友和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因为这样更加符合他们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此外,社交网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度,使得青年人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社交活动,而亲戚之间的交流被排在次要位置。

  晚辈L:“我觉得有了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交流,看到他们的生活动态,分享自己的心情。但是我很少在社交网络上和亲戚交流,更多的时间都是用来和朋友玩耍。”

  (四)文化差异和代沟

  一方面,文化冲突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可能导致冲突和隔阂,彼此文化之间存在不可改变的差异,即使通过沟通与互动也不可能彻底同化,因此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中国社会变迁迅速,传统的“前喻社会”正在逐渐向着“后喻社会”转变。老一辈的经验在很多时候都无法指导年轻一代的生活。

  另一方面,代际差异理论强调不同代际之间存在的认知、沟通和价值观上的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不同代际之间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可能有较大差异。年轻人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对于科技和社交媒体的应用更加熟悉,而亲戚可能更注重传统的沟通方式和价值观。这种代沟导致了亲戚之间交流沟通困难,缺乏共同话题和共鸣。

  晚辈L:“我和家里老一辈的亲戚之间有时候会因为一些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代沟,他们总是觉得我不懂事。我不太愿意和他们交流,因为觉得很累。”

  结合以上两种理论,“断亲”现象可以理解为是文化冲突和代际差异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不世代之间的在认知和沟通方式上的差异和隔阂。

  (五)忙碌的生活节奏

  当代的青年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工作压力,在初级教育阶段,年轻一代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珍贵的闲暇时间也被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塞得满满当当,时间变得十分的宝贵。在大学阶段,他们面临着更加繁忙的生活节奏,无论是考研,考公还是就业都意味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和亲戚们沟通便不免地被搁置了。

  晚辈S:“我现在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在宿舍和图书馆两点一线,时间太紧张了,父母经常让我主动打电话给家里的亲戚们,我总是用时间不够搪塞过去。”

  三、断亲不断情:处于休眠中的亲缘关系

  (一)断裂与重塑的循环

  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框架下,现代青年面临的生命历程呈现显著的“液态化”特征。年轻一代在求学、求职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地理流动和精力分配,在客观上导致了亲缘关系互动的减少。教育和职业探索期的延长使得“成年”这一概念被模糊,即使在生理范畴已经成年,但因学生的身份祖辈依然认为“还是孩子”,这种模糊化是社会时钟的错位,当生理的成熟度和和社会层面的成年不相同步时,亲缘关系便会出现断裂,然而这份断裂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休眠状态,而非永久性的消亡。当子辈个体进入婚育阶段后,养育孩子、住房购置的压力便会重新激活对于亲缘关系的依赖,形成“断裂—重塑”的弹性循环。

  长辈A:”儿子在合肥读研后又去浙江搞机械,29了还说是‘实习研究员’。去年带对象回家,他奶奶往姑娘手里塞压岁钱,说‘没成家就还是细伢子’。”

  (二)传统伦理的适应性进化

  农村长辈对于年轻一辈的“断亲”现象所展现的宽容姿态,认为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实际上这是传统家庭模式向核心家庭退让。面对人口流动不可逆的背景,过度强调亲缘关系的捆绑与依赖,不但会加剧代际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关系的彻底破裂与失联。因此长辈通过暂时容忍关系上疏离,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为未来可能的资源互助保留了一条潜在的通道。

  长辈B:“现在孙子在城里工作,三年没来拜年,咱也不恼。他二叔公说‘年轻人翅膀硬了总要扑腾’,等他们生孩子买房,自然知道回头找老燕垒窝。”

  与此同时,新型的亲缘关系评价系统的形成也进一步体现了农村地区传统的伦理关系逐渐向市场化思维的适应性进化。对亲戚关系的价值判断不再仅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更多地加入功能性的考量。这种表面冷酷无情,看似功利化的功能性筛选,实则是对亲戚关系进行高效率整合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四、小结

  当代农村青年的“断亲”实质是亲缘系统的适应性代谢——淘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功能(如宗族纠纷调解),保留并强化仍具生存价值的核心模块(如危机互助)。这种看似冷漠的关系疏离,实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独特的韧性体现:通过阶段性断舍离实现更高效的社会资本重组。未来的关键,在于构建承认个体选择权、同时提供制度性保障的“轻量级亲缘伦理”,避免彻底工具化导致的社会情感荒漠化。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