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教起义在东汉至两晋时期如此频繁?让我们用阶级斗争的视角去看看(上)

历史上任何一场地主与农民的斗争都是阶级斗争,东汉末期下百姓民不聊生,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大地主们的手中形成专制统治,使得阶层固化,并且利用儒家各种愚民思想同剥削双双压迫群众。在阐述背景下,本文着重也讲了道教起义的组织发展问题,很好的展现了纪律严明的必要性,另外道教起义在过程中的局限性也在间接的告诉我们,当前要建立一个真正革命的组织,除了民主集中的纪律,同时也更需要区分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区别,东汉的反动朝廷在镇压起义军之时,其统治阶级的内部早已出现权力纷争的乱象,腐朽不堪,也必须要在历史上吸取到这个教训问题,以便作为前车之鉴。
历史总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东汉时期的大小地主,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压榨农民。于是乎道教凭着宗教的的外衣,救助百姓,发展了不少信徒,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组织力量。但是道教的领袖人物走的也不是先锋队路线,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最终起义还是失败了。看到道教起义正当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分析他们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下的革命。
道教是一个诞生在本土的宗教,由东汉的张道陵在益州(今天的四川)创立了正一道(又称五斗米道)。在中原(今天的河南一带)又有一位叫张角的,创立了太平道,也就是后面组织人民起来造反的,黄巾军的领袖。这个时期的教派就是道教的开端,属于道教的早期形式,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道教的南北朝改革–道教中的“修正主义夺权”,此后农民起义的大旗传给了佛教。
道教诞生的时代是东汉的中后期,在此之前,地主阶级在西汉中期就已经稳固了统治地位,奴隶主阶级的复辟不再可能,而此时的地主阶级就褪去了自己作为革命阶级的革命的一面,开始保守化,所以儒家的思想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这时的儒家就代表了反动的大地主阶级,而法家就成为中小地主的思想意识。随着阶级斗争的持续,在西汉的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大地主,汉武帝死后,就出现了地方豪强(大地主)的壮大日益严重,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大量农民在大地主的各种巧取豪夺之下破产,曾经的有地农民成为无地的佃农。在西汉后期上层建筑的反映就是汉元帝废除了邑陵制,即迁地方豪强(大地主)来为皇帝守陵,从而抑制豪强的发展,这是代表了中小地主的法家思想。而后期更是出现了王莽儒家思想的首领,实际上就是大贵族、大地主,夺取西汉政权,倒行逆施,企图复辟奴隶制,农民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革命战争,最终推翻王莽。在此时期各种机会主义者,野心家抛头露面,迷惑人民,最后被刘秀这个落魄贵族窃取了革命果实,最终革命失败,建立了东汉王朝。
到了东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大地主的统治还在持续,地方豪强实质上已经是独立的封建小国家了,大量的土地被地主掠夺,建立了庄园,大量的佃农在地主的庄园里被剥削被压迫,一同供养了一群不劳而获的地主。当流传着一首歌谣: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首歌谣形象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歌颂了劳动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大地主集团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
这个时候道教诞生了,代表了反抗大地主集团的农民的思想,如上所述,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有了严密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我们可以在「后汉书」里见到如下的关于组织的文字:
“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
译文:接受这种思想的人就出五斗米,所以被称为米贼(这是统治阶级污蔑农民革命)。张道陵传给张子衡,张子衡又传给张鲁,张鲁就自称师君。来学习的人,被叫做鬼卒,后面叫做祭酒。祭酒各自统领部众,统领人多的叫做理头。里面的全部都要考核诚信,不能听信欺骗夸大之词。如果有罪,只让她服罪。各祭酒起义时,在路边建造屋舍,连接驿站,里面安置着米和肉给过路的人。吃饭的人根据肚子,取足够的粮食,过多了,就会有鬼来让他们生病。犯了教法的人,先多次原谅,然后再惩罚。他们不设长官,让祭酒来管理他们,人民都相信他们。
太平道的张角的组织形式也与之类似,都是严密的组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汉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限的,甚至地方完全不能控制。而五斗米道之所以称其为五斗米就是因为有了一个门槛就是加入组织必须有提供五斗的米,这个就是这个组织的门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加入组织的,在封建社会五斗米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一斗在东汉是1970毫升,差不多是12千克的米,所以五斗就是差不多60千克的米,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没有这样的类似义务劳动的门槛,是不能筛选愿意干革命的人来推翻东汉王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其组织架构严密,师君之下是祭酒,祭酒之下部众,这样的架构才能在革命是同一调度,行动有方,而不是各自为政。
我们再看看张角的太平道。张角自称“大贤良师”,通过治病建立农民组织。给人治病的时候,先使病人下跪承认自己的过失,再给予符水或咒术治疗。有的病人恰好痊愈,所以百姓们便慢慢相信了张角的的学说,也就是“太平道”。张角于是派出了几个门徒周游四方以传播教义,十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出数十万的信徒,遍布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张角之所以能吸引到农民加入他的组织,并不是他和农民说反动的朝廷、贪官污吏、地主的压迫,而是通过能让农民感受到他的这一套是可以的,农民通过治病(虽然符咒不可信,但是能让病人治愈的一定是张角的药),实实在在认识到了张角能帮助自己,所以才加入了组织。到了起义的时候,张角已经发展到了数十万人的地上武装组织。建立了三十六个方,方的编制有万余人,小方统领六七千人。
由于东汉地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所以没能阻止张角组织的发展。在朝廷内部宦官代表的中央大地主集团同地方大地主的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党锢之祸。此外,张角组织的伪装做的也很好。张角以悬壶济世之口,建立组织,又伪装教化百姓,利用宗教的外衣。这样就让地方官员在地主阶级内斗时无暇顾及基层的控制。
然而由于组织建设的不完善,组织内部出现了叛徒—唐周,背叛了革命,告发了组织,一时东汉捕杀太平道信徒。张角被迫率领太平道起义,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有农民起义,黄巾军势如破竹,“殊不畏死,父兄歼殪,子弟群起,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惊朝野。革命人民头戴黄巾,黄巾意味着“黄天”,即农民的天下。革命群众在革命组织的带领下策马扬鞭,猛烈地冲击了东汉王朝反动的统治根基,加入了王朝的覆灭,儒家“仁爱”的画皮被撕下。黄巾军公开宣扬“苍天”已死,即大地主统治下的压迫将要结束,“黄天”当立,农民的天下即将夺取。根本上否定了儒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反动愚民思想。同时黄巾军还提出了“人人自有筋骨,各自衣食其力”等的朴素的平等的观念,有力地批评了儒家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有理言论。此外黄巾军还主张男女平等,“多贱”、“残杀”女子是“天下无道”,把儒家的男尊女卑思想给予重击。张角的离世后,其弟张粱继续领导革命起义军,然而由于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伟大的农民革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对东汉反动统治的冲击,以及儒家的批判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教这个早期披着宗教外衣的革命组织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成功在革命前要建立组织,要有纪律,要有筛选方法。然而其局限性就是,没有将革命组织与基层组织很好地分开,使得组织有人出卖后,黄巾起义时被迫提前。